綜合描述

雄鳥的繁殖羽頭上為黑褐色,中央線和兩側眉斑白色;頰和喉栗褐色,喉下部有一黑帶;背面肩羽、背、腰和尾上覆羽赤褐色,並有黑色V字形斑和不規則的黑色斑紋;翼褐色,初級飛羽之第1羽外瓣乳白色,其餘各羽有鏽赤色橫斑,覆羽羽軸乳白色;尾羽暗褐色,羽軸乳白色,有淡褐色橫紋;胸部淡褐色,羽軸白色;腹部和尾下覆羽軟皮黃色;喙灰褐色,尖端黑色;腳肉色。雄鳥非繁殖羽頰、腮和喉淡色,喉部中央有黑色斑點。雌鳥繁殖羽與雄鳥非繁殖羽近似,頰和喉淺灰黃色;上胸黃褐色,有左右並排的黑斑。雌鳥非繁殖羽與雌鳥繁殖羽近似,背部和兩脇的羽色加深,上胸斑點黑褐色,部分栗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分布

於亞洲東部貝加爾、蒙古、中國的內蒙和東北、朝鮮半島、日本等地繁殖;冬季至日本南部、中國長江以南各省、泰國、緬甸及印度東北部越冬。台灣只有在北部和花東平原有發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外觀相似性

本種原歸在西鵪鶉(Coturbix coturnix coturnix)下的普通亞種(C. c. japanese, 鄭作新 1976),但此二亞種在蒙古有同域分布的現象,因此本種被視為獨立種,且無亞種分化(McGowan1994)。Dickinson (2003) 將本種列為獨立種,且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棲地

一般生活於低平原和丘陵地區開闊的乾燥草地和農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遷徙

鵪鶉在台灣的遷留狀態,尚有待釐清。Swinhoe(1863)認為台灣全年都可看到鵪鶉,但以冬季較容易。Kikuchi(1916)相信鵪鶉分布在全台灣,但以花東地區較多。陳兼善(1969)和鄭作新等(1978)認為鵪鶉在台灣是屬於留鳥。王嘉雄等(1991)認為是過境鳥。鵪鶉屬遷移性的鳥類,在俄羅斯東部和中國東北地區繁殖,到日本、華南地區、海南島和台灣越冬(McGowan 1994)。陳得康(1997)於1996年4月17日在桃園縣圳頭觀察到1隻。吳國偉(2003)和其它鳥友於2003年10月16日在野柳的步道旁草叢發現1隻。台灣採集的標本並不多,野外觀察的紀錄也少,以現有的少數資訊,很難判斷究竟是留鳥或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取食策略

在地面上慢行覓食,以植物性的食物如草籽、穀粒、豆類、漿果、新芽和嫩葉等為主食,有時也吃昆蟲和地上的無脊椎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行為

多單獨活動。遇敵時低伏於草地完全不動,或在草叢中奔竄,如敵再趨近則躍起作短距離的飛行,隨後即降落沒入草叢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的紀錄。鵪鶉在中國大陸的東北和華北地區低山草坡地有遮蔽的雜草或灌叢下,挖掘淺土坑築巢(鄭作新 1993),巢的直徑為10×15cm,每窩產卵7至14枚。卵淡黃褐色,有大小不一的黑褐色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保育狀態

鵪鶉的肉質鮮嫩,傳統上是一種狩獵鳥。牠的產卵量多,可人工飼養量產,鵪鶉蛋在市面上很容易買到。鵪鶉在中國大陸的種群數量尚稱普遍(鄭作新 1993),不在政府公告的保護名單上。
鵪鶉在台灣的數量並不普遍,也未被列入保育類鳥種名錄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

備註

Coturnix 拉丁文是鵪鶉的意思;japonica 是日本之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顏重威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oturnix japonica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