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umba livia Gmelin, 1789

Columba livia Gmelin, 1789 岩鴿

概述

原產於歐洲等地,現已引進世界各地。適應人類居所,如農田和建築物。他們具腐蝕性的糞便造成建築物造成相當大的破壞,會傳播人類、家禽和野生動物的各種疾病,造成健康危害。在臺灣已廣泛分布,常築巢或棲息在窗臺。羽毛及乾掉的糞便灰塵經由窗戶飄進室內,很容易傳染病菌及造成過敏。其也會佔據珠頸斑鳩 (Streptopelia chinensis)原來覓食的區域,影響牠們生存的空間,應持續關注其與原生鳥類競爭情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

綜合描述

野鴿身體灰色,頸部羽毛具金屬光澤,臀部白色,次級飛羽有兩條黑色翼帶,尾羽有寬白帶,腳紅色。羽色有多種型,從灰色到白色、黃褐色和黑色,體重變化很大,從 243到359克,平均體長28 cm 。他們起飛時翼尖接觸會產生一個特殊的點擊聲,下降時翅膀上揚呈v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

分布

原產於大部分的歐洲、西亞和北非。引進至世界各地,包括亞洲、北美和南美、澳洲及世界各地的大多數島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

棲地

適應人造環境,常發現於農場、糧倉、飼料廠、公園、城市建築、橋樑和其他建築物周圍。部分地區野鴿棲息和築巢於自然區域,每天飛行數公里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

取食策略

主要是植食性,但也會吃昆蟲和其他食物。當可選擇時,高蛋白食物,如豌豆,是野鴿的首選。大多依靠獨立水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

繁衍

一夫一妻制,雄性提供築巢材料並保護的雌鳥和鳥巢。巢蛋數2顆,卵期17~19天,幼鳥餵以鴿乳,其為成鳥反芻分泌於嗉囊的濃稠液體物質。任何季節都可能生殖,但生殖高峰期在春季和秋季。野鴿族群雌雄比通常相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

管理

有些技術可用於預防野鴿族群建立,或將已建立族群移除。如停棲地和巢點的物理改變、移除食物和水源,後兩者重要的是需長期控制及民眾配合。物理方法有嚇阻物、驅除劑、誘捕、射殺、移除巢穴等,需結合棲息地整改措施。化學方法包括口服毒物和接觸性毒物,口服毒物前需要先誘引,以避免對非目標物種造成重大風險。熏蒸劑也可用於控制野鴿,但不切實際。臺北市近年也投食避孕藥對野鴿進行絕育。管理上多採用複合手段,多種方法並行,包含槍擊、以及以α-氯醛糖毒昏後徒手捕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

效益(利用)

用途多樣,如信鴿和賽鴿,也被用於科學實驗。在一些地方他們是食物來源,如日本和加拉巴哥群島。很多人喜歡觀賞和餵養野鴿。另有許多觀賞品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

風險

野鴿已知會傳播鴿疫、腦炎、隱球菌病、弓形體病、沙門氏菌中毒和其他多種疾病,野鴿身上和他們的巢有許多體外寄生蟲,如蝨子、跳蚤、蟎,這些都會影響人的健康。野鴿糞便會加速惡化建築物,增加維護成本,大量的糞便可能會殺死植物和產生不良氣味。糧食處理設施周圍,鴿子大量消耗和污染人類或牲畜的食物;此外,機場周圍的野鴿會威脅到人的安全,因為可能會發生飛行器的鳥擊事件,他們每年在美國市區造成約1.1億美元的損害。在加拉巴哥群島,野鴿是毛滴蟲 (Trichomonas gallinae) 的帶病體,為流行於當地野鴿和家禽潛在的致命疾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丁宗蘇、陳明芫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olumba livia 上次更新:2021-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