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黑面琵鷺
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黑面琵鷺
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黑面琵鷺
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黑面琵鷺
黑面琵鷺
黑臉琵鷺
海洋生物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瀕危(EN)瀕危(EN)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全身白色,臉上裸露皮膚黑色,喙黑色有紋路,皺摺量會隨年齡增加。年輕個體的喙尖端可能帶有肉色。跗蹠和趾黑色。繁殖季頭後的羽毛形成羽冠,羽梢黃色,前胸帶有黃色;不繁殖的成鳥沒有黃色胸斑或羽冠。亞成鳥與成鳥相似,但喙平滑暗色帶有粉紅灰色,初級飛羽有黑色羽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在韓國、中國的東部和東北部繁殖,在中國南部、台灣、香港、越南等地度冬。台灣集中出現於台南曾文溪口、七股和四草一帶,每年到台南地區過冬的隻數佔整個族群的一半以上,也有少數個體多次出現在宜蘭的蘭陽溪口、塭底、竹安等濕地。各地面積較大的濕地中,包括台北、桃園、新竹、苗栗、台中、雲林、嘉義、台南、高雄、屏東和東部的花蓮與台東等地,都有單隻或小群出現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度冬季節會出現在海邊的三角洲、河口或潮池中,多在水淺又遼闊的濕地、河床或水域覓食。也常在魚塭中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面琵鷺在台灣是稀有的冬候鳥,局部地區普遍。台灣每個月都有出現的紀錄,但以7月、8月的紀錄及所見的隻數最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主要以小魚、蝦、大型昆蟲、兩生類等水生動物為食,常成小群並排移動覓食,很少單獨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面琵鷺在全球的數量近年逐漸增加,但年間各有增減,且最高數量僅為2693隻。在國際鳥盟的保育等級中,屬於瀕臨絕種的等級。1990年代黑面琵鷺的數量被認為只剩下不到300隻,1995年台灣主導撰寫黑面琵鷺的保育行動綱領,其後亞洲鳥盟聯繫亞洲各國聯手加強黑面琵鷺的保育工作,並於每年1月舉行同步調查。調查結果顯示,黑面琵鷺的總數量每年持續緩慢增加,但並不能判定是實際的族群數量增加,還是近年的調查比較仔細,或是散布各地但未被發現的小族群,因為當地的棲地喪失而越來越集中於目前各國已知的棲地之中,實際的狀況還有待未來進一步深入的研究與瞭解。2008年亞洲鳥盟主導完成了黑面琵鷺保育行動綱領第二版,繼續引領黑面琵鷺下個階段的保育行動。
台灣的野生動物保育法將黑面琵鷺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是受到法律保護的保育類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自1990年以來,黑面琵鷺在台灣的主要棲息地七股濕地曾多次遭受開發威脅,著名的案例有七股工業區及濱南工業區開發案。有鑑於這塊重要濕地的存在會不斷遭受威脅,台灣保育人士與民間團體積極催生七股黑面琵鷺保護區,終於在2002年10月15日經農委會公告劃定了634公頃的「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其中300公頃為「黑面琵鷺保護區」。黑面琵鷺終於有一塊受到保護的棲息環境,遊客行為也獲得妥善的管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latalea 是希臘文 platus 寬的意思,minor 是比較小的意思,但不知是與那種琵鷺比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latalea minor Temminck & Schlegel, 1849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