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頭部裸露無羽毛,皮膚黑色,頸部裸露的部分也是黑色,但裸露的範圍有個體差異。身體白色,部分個體初級飛羽尖端有少量黑色,次級飛羽全部白色,三級飛羽尖端灰色或近黑色。繁殖季時頸部與胸前有白色的裝飾羽,背部下方有灰色裝飾羽,腋下裸露皮膚紅色,有時胸前、背部及尾部羽毛帶淺赭黃色。喙長且下彎,跗蹠與趾黑色。亞成鳥的頭部與頸部有近黑色羽毛,頸部前方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主要在印度到中國大陸、東南亞、爪哇一帶繁殖,在亞洲南部和菲律賓一帶度冬。台灣最早的紀錄是1909年2月29日在阿緱廳東港(屏東縣東港),近年在台北、宜蘭、新竹、彰化、嘉義、高雄、屏東和離島澎湖等地都有出現的報導,但其中可能夾雜了很多把埃及聖䴉誤判為本種的紀錄,未來觀察需要特別注意釐清這兩種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會成群在開闊的沼澤、河邊、湖邊或濕草地上覓食,比較少在潮間帶、紅樹林或鹹淡水混合區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黑頭白䴉在台灣是稀有的過境鳥。中國大陸東部的族群會到大陸東南方過冬,偶然來到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時會用喙在泥地上或淺水中挖掘,在水中覓食時,有時會將頭部和頸部都沒入水中尋找食物。國外的資料指出食物主要是青蛙、蝌蚪、螺類、昆蟲和軟體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黑頭白䴉在國際鳥盟的保育等級中,屬於接近威脅的類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黑頭白䴉在台灣是稀有的過境鳥,野生動物保育法的保育類名錄將其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Threskiornis 是希臘文 threskos 和 ornis 的合併字,前者是信仰虔誠之意,後者指鳥類,古代埃及人認為本屬的鳥是神聖的。melanocephalus是黑頭的意思,melano 指黑色,而 kephale 在希臘文是頭的意思。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劉小如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hreskiornis melanocephalus ( Latham, 179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