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略異。繁殖季頭上灰褐色,有黑色斑點,眉斑白色,喉、頸、胸白色帶鏽紅斑紋,羽緣繡紅色,尾上覆羽大部分黑褐色,腹、腋、尾下覆羽白色。大覆羽暗褐色,先端白色,中、小覆羽灰褐色。初級飛羽暗褐色,羽端黑色,基部白色,次級飛羽暗褐色,基部白色羽端白邊,三級飛羽灰褐色,飛行時呈白色翼帶,翼下覆羽白色。尾羽中央一對黑褐色,兩側灰褐色,外側3對白色。非繁殖羽體背暗灰色,各羽羽軸黑色,喉白色,頸至上胸暗灰色,下胸至腹部白色。眼褐色,喙黑色,跗蹠及趾橄欖黃綠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廣布於歐、亞、非洲,繁殖於近北極圈凍原,東亞族群冬季遷移至日本、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台灣以小群散布於各河口淡水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本種曾被置於 Erolia 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近海的淡水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丹氏濱鷸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及過境鳥,每年9月至翌年4月間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時動作從容,以喙進行表面啄食,攝取螺貝、甲殼類、昆蟲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單獨或小群活動,不喜與其它岸鳥混群,偏好水田、淡水沼澤等環境,常在草叢邊緣活動,飛行時發出快速重複的「特兒兒兒」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丹氏濱鷸在亞洲地區的總數在2萬5千至10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3,803隻 (Li & Mundkur 2002),台灣的族群數量並不顯著。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水鳥進行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本種數量最高的時間為12月份的64隻,5至8月份則無本種的紀錄(劉小如、李欽國 2002)。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的數量在14至83隻之間 (Li & Mundkur 2004)。依據上述資料推測本種在台灣的總數不到200隻。
丹氏濱鷸在台灣屬一般類,本身及其棲地未受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本種在全球未受到生存威脅,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 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Calidris 源於希臘文 kalidris ,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及在岸邊灰色的鳥,但無進一步說明,後來用於濱鷸屬。tenuirostris 則為紀念荷蘭鳥類學家、採集家及作者Coenraad Jacob Temminck(1778-1858)。合併起來為「紀念 Temminck 的濱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Calidris temminckii (Leisler, 1812)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