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1)

綜合描述

雌雄鳥同型。頭上自額至頭後有二條黑褐色縱帶,帶間為淡乳白色,眉斑寬,乳白色,過眼線黑褐色,頰、腮、喉淡乳白色,頰部有一與過眼線平行但較短的黑褐色線。肩、背黑褐色,羽緣淡色,有赤褐色橫紋及綠色或紫色閃光,兩側自前至後各有二條鮮明的灰黃色縱帶。腰紅褐色,尾上覆羽乳黃色。翼上覆羽黑褐色,羽緣淡色,初級飛羽暗褐色,次級飛羽黑色,羽端白色不明顯。翼下覆羽黑褐色雜有白斑。尾羽26枚,紅褐色,羽端白色,外側6對尾羽呈線狀。腹面的頸、胸黃褐色有黑色縱斑,腹部和尾下覆羽白色,腋淡紅褐色有黑褐色橫紋。眼褐色,喙長而直,肉色,先端漸轉為暗褐色,附蹠及趾黃綠色,飛行時腳伸出尾端較長。本種的外形、大小及棲息環境與田鷸相似,野外觀察不易區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亞族群冬季移至中國南部、中南半島及南洋群島。台灣分布於海岸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水田、沼澤、河岸等面積較大的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針尾田鷸在台灣是不普遍的過境鳥,每年9月至翌年4月出現。根據繫放回收資料顯示,一筆在台北繫放的針尾田鷸在菲律賓被回收(陳葉旺、何一先1994)。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攝取蠕蟲、昆蟲、螺及少量的種籽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本種的外形、大小及棲息環境與田鷸類似,在野外不易識別,近年來確認的紀錄大部分來自繫放,或是維護機場飛安所網獲的鳥。驚飛時行為似田鷸,但是飛行路徑較短且較低,本種偏好稍乾的棲地。驚飛時會發出「呱」聲,音調低且小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針尾田鷸在亞洲地區的總數在2萬5千至100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1,074隻 (Li & Mundkur 2004),台灣的族群在亞洲族群中並不顯著。由於針尾田鷸在野外觀察與較常見的田鷸很難區別,因此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水鳥的調查中,並沒有本種的紀錄(劉小如、李欽國 2002)。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最多也只有3隻的紀錄 (Li& Mundkur 2004)。然而根據中華鳥會鳥類資料庫顯示,在各地飛機場因飛安而捕獲的紀錄來看,每年4月及9至10月的紀錄最多,由此推測本種在台灣主要為過境性質。
針尾田鷸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環境並未受到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Gallinago 為現代拉丁文田鷸的意思,gallina 拉丁文為母雞,可能指本屬鳥類身上黃褐斑點的羽色。stenura 源於希臘文 stenos「窄的」以及ouros「尾」,形容本種窄細的外側尾羽。合併起來為「尾羽窄細的田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Gallinago stenura (Bonaparte, 1830)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