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型苗條,有長腳及相當長而直的喙。雌雄鳥同型,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相異。繁殖羽頭、頸、胸及腹部灰黑色,肩羽及背灰黑色,各羽有白色寬羽緣及白色小斑,下背及腰、尾上覆羽白色有黑褐色橫紋。初級飛羽黑褐色,內側各羽外側有不規則白斑,次級飛羽褐色有白色橫紋,三級飛羽褐色,羽緣帶白斑。翼上覆羽灰黑色,各羽有寬白邊,尾羽黑色,帶灰白色橫紋。翼下覆羽及腋羽白色,尾下覆羽灰黑色有白色橫紋。非繁殖羽有明顯的白色眉斑,頭、頸、背、腰灰褐色,腹面的腮、喉、胸及腹白色。眼深褐色。喙細長,黑色,繁殖季時下喙基部為暗紅色,非繁殖季為橙紅色。跗蹠與趾繁殖季為鮮紅色,其餘時間為橙紅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歐、亞、非洲,東亞族群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北凍原,冬季遷移至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台灣零星出現於海岸河口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海岸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鶴鷸在台灣是稀有的冬候鳥,每年9月至翌年5月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喜於淺水間覓食,取食方式包括啄食、泥水中探索以及在水面用喙右左掃動等。食性:攝食昆蟲、蝦蟹、螺貝、沙蠶及小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常與其它涉禽共棲,單獨或小群在潮間帶及附近的水塘、沼澤、鹽田、河口活動,飛行時常發出大聲上揚的「球衣」聲,警戒時發出小聲的「奇」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鶴鷸在亞洲地區的總數在2萬5千至10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0年的2,370隻 (Li & Mundkur 2004),綜合上述資料,出現在台灣的數量不多。本種在全球未受到生存威脅。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進行水鳥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本種數量最高的時間為11月份的60隻,而在5、8及9月則無本種的紀錄(劉小如、李欽國 2002)。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的數量在0至49隻之間 (Li & Mundkur 2004)。依據上述資料,推測本種在台灣的總數約在50隻以內。
鶴鷸在台灣屬一般類,本身及棲地未受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Tringa 源於希臘文 Trungas ,亞里士多德曾經提到過像鶇大小的水鳥,但未進一步說明,後來被用來稱呼鷸。erythropus源於希臘文的eruthros「紅色」以及pous「腳」的合併字,形容本種紅色的腳,合併就是「紅腳的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Tringa erythropus (Pallas, 1764)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