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相異,繁殖羽與非繁殖季羽色也不同。雄鳥繁殖羽頸部周圍有流蘇狀的飾羽,個體間色彩的變化很多,有純白、紫黑、橙黃、淡黃、紅褐等,同時帶有紫黑淡黃斑點及條紋。身體背面的肩羽、背及腰灰黑色,羽緣白色,兩側白色,翼上覆羽灰褐色,羽緣白色。初級飛羽暗灰褐色、次級飛羽灰褐色羽緣白色,尾羽中央淡灰褐色帶橫斑。腹面為玫白色。頭部裸露部分為紅至土黃色,喙黑色,基部黃、粉紅或橙紅色,跗蹠及趾粉紅色或橙黃色。非繁殖季雄鳥無飾羽,背灰褐色,羽中央帶暗褐色斑,羽緣白色,喉、胸、體側灰白色,腹面白色。雌鳥體型較小,體色似雄鳥非繁殖羽,胸部及尾羽有許多深灰褐色橫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歐亞大陸凍原帶,冬季遷移至南歐、非洲及南亞,僅少數出現在東亞。台灣零星分布於海岸濕地,以蘭陽平原及嘉南平原的紀錄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曾有作者建議將本種加入 Calidris 屬。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出現於近海沼澤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流蘇鷸在台灣為稀有的冬候鳥及過境鳥,每年9月至翌年4月出現於近海沼澤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覓食時以喙在軟泥間探索,也會在植物上啄取獵物。攝取昆蟲、蝦蟹、螺貝、蠕蟲、蛙、小魚,兼食草籽及穀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夜棲於水域的淺水區,成對或小群在鹽田、沼澤涉水,或在潮間帶泥灘活動,動作優雅,通常很安靜,飛行時偶發出小聲的「喀」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 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2)估計,流蘇鷸在全球的總數在2萬5千至10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的最高數量為2001年的6,510隻 (Li & Mundkur 2004),台灣族群在亞洲族群中並不顯著。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水鳥進行調查發現,全台主要濕地本種數量最高的時間為2月份的45隻,5至9月則無本種的紀錄(劉小如、李欽國 2002)。而1997至2002年間冬季濕地的水鳥普查,本種在台灣的數量在1至30隻之間 (Li & Mundkur 2004)。依據上述資料推測本種在台灣的總數約少於100隻。
流蘇鷸在台灣屬一般類,並未列名受脅及保育鳥種,本身及其棲息環境未受重大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列名於遷移性物種公約CMS名錄II。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hilomachus 源於希臘文的 philomakhos,形容好鬥的樣子,pugnax 拉丁文也是好鬥的意思,指本種雄鳥聚成求偶群,彼此爭鬥不停。合併起來就是「好鬥的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ilomachus pugnax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