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約22cm,雄鳥比雌鳥略小。喙較紅領瓣蹼鷸粗短,基部橙黃色。雌鳥繁殖羽喙基部、眼先至頭頂黑色。眼周及後方白色。頰、頸及腹面暗磚紅色。背部黑色羽緣淡色。雄鳥色澤比雌鳥略黯淡,有一黑褐色過眼線。非繁殖羽背面灰黑色,腹面白色。有一明顯的過眼黑斑。腳黑色,趾緣具瓣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歐亞大陸及北美洲北端的北極圈,於近非洲西岸的大西洋、近南美洲南部的太平洋度冬。台灣於過境期偶見於濕地、水塘。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與紅領瓣足鷸形態相近,親緣也非常接近,可視為「兄弟種」(sibling species)。本屬因具有獨特的瓣足,曾被分類學家視為獨立的科,即「瓣足鷸科」(Phalaropodidae),但現今已很少作者採用,多數作者視為鷸科的一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除了繁殖期在北極圈的苔原上棲息,其餘時間大多生活於海洋上,遷移路徑也完全在海洋上,落腳於陸域的情形很罕見,但會發生在颱風或暴風雨時,此時可能出現於近海的濕地水塘,甚至於更內陸的環境,台灣曾有在深山(台中武陵農場、屏東霧台)被發現的例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灰瓣足鷸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具有完全遷移性,而且為長程遷移者。生命週期中許多時間在海上遷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小型水生昆蟲、甲殼類、浮游生物、小魚為食,也取食少量海藻。在海洋上一邊游水一邊覓食,捕食接近水面的小動物,通常成數十隻的小群共同覓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似「匹、匹、匹」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具有鳥類中特殊的雄鳥育雛制,繁殖初期由雌鳥建立領域並選擇雄鳥,但產卵後即離去,將全部孵卵及育雛的工作留給雄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根據Wetland International (2006)估計,灰瓣足鷸在全球的總數在110萬至160萬隻之間,而近年亞洲水鳥普查並無本種的紀錄 (Li &Mundkur 2004)。2001年對台灣海岸主要濕地水鳥進行調查亦無本種的紀錄(劉小如、李欽國 2002)。
灰瓣足鷸在台灣為稀有的過境鳥,並無受脅或相關保育問題。在國內非保育類,國際上亦無特別的保育措施。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Phalaropus源於希臘文phalaris ,意指「白冠雞」;pous 希臘文意指「腳」。fulica 拉丁文意指「白冠雞」;arius 拉丁文意指「有關的」。學名全意為「腳如白冠雞般有葉狀蹼的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方偉宏、林宏文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Phalaropus fulicarius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