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liaeetus leucogaster (J. F. Gmelin, 1788)

綜合描述

體長70至85cm。雌雄鳥同型。頭部及腹面白色。眼褐色,蠟膜灰色。背面及翼灰色,飛羽黑色。尾羽白色,近基部有1道黑色窄橫帶,尾成楔形。未成鳥全身大致淡褐色。頭部淡皮黃色,後頸有深褐色縱斑。背面褐色,有許多白斑。腹面淡褐或淡皮黃色,上胸部顏色較深,形成1道寬橫帶。尾羽米白色。喙粗大、灰黑色。腳灰褐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分布於印度、斯里蘭卡、中南半島、華南、菲律賓、印尼群島、澳洲。臺灣僅在離島蘭嶼有1次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在東南亞地區並無相似的同類,分類地位單純明確。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絕大多數棲息於海岸線或海島,少數至河流及湖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於分布區域通常為留鳥,但因食物短缺時會進行遊蕩式的遷移,幼鳥擴散時也可能有較長距離的遷移。白腹海鵰在臺灣為迷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常停棲於海岸線上視野良好的枝頭或懸崖,見海面出現獵物時才起飛獵食。也常於海域上空低空緩慢滑翔,見海面出現獵物時俯衝獵食。主要為各種海域脊椎動物,包括魚類、海蛇、海龜、海鳥等,也取食各種漂浮的食餘、動物死屍。以貼近水面雙爪入水的方式抓取水面上的獵物。偶爾獵取陸域的小動物,在澳洲包括袋鼠等有袋類動物。也會掠奪其它海鳥或魚鷹所捕獲的獵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鳴聲為響亮的「啊-啊-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白腹海鵰在臺灣為迷鳥,無受脅或相關保育問題。1980年代在宜蘭及澎湖的漁港附近曾見居民飼養的個體,可能是漁船自遠洋攜回者。1991年間在台北的關渡、內湖、翡翠水庫等地先後出現1隻腳上有皮帶的個體,顯然係圈養逸出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白腹海鵰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白腹海鵰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halo 希臘文意指「海」;aetos 希臘文意指「鵰」。leucos 希臘文意指「白」;gaster希臘文意指「腹」。學名全意為「白腹的海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Haliaeetus leucogasater (Gmelin, 1788)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