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大鵟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珍貴稀有野生動物
無危(LC)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57至67cm。有2種色型。淡色型的頭乳白色,眼淡黃色、近白色或黃色,蠟膜黃綠色,眼後線不明顯或沒有。前後頸皆有若干褐色縱紋,後頸縱紋色較深,形成深色斑塊。背部淺褐色,覆羽羽緣淺色,形成白斑狀。喉部有黑色縱紋,胸部乳白色,腹側及脛羽深褐色。尾淡皮黃色或乳白色,其上有3至8道褐色細橫帶,越接近末端越深而明顯、越接近基部則越白而不明顯。尾上覆羽深褐色。深色型的全身羽色大致為深褐色,但尾部同淡色型。跗蹠上半部被毛,下端裸露,腳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蒙古、中國東北、新疆。度冬於華中、華南。臺灣西部多處平原濕地有紀錄,東部僅於花蓮有一筆紀錄。離島尚無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為單型種,無亞種分化,在東亞地區並無相似的同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在繁殖區棲息於山地草原、沙漠、多裸岩地帶。度冬則在開闊的荒地、濕地等。停棲於枝頭、電線桿或地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在分布區域內部分族群為留鳥,部分具遷移性,常以遊蕩方式遷移。臺灣最早於1984年4月22日在台北關渡即有觀察紀錄(沙謙中 1984),惜因無影像證據,之後的新名錄並未納入。2003年3月台中清泉崗基地出現1隻中網死亡的個體(標本現存於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成為首筆確認的紀錄。2004年1月在嘉義鰲鼓農場首度出現野外紀錄,其後於西部平原濕地有多次出現的紀錄,而且留下不少影像證據。目前狀況為不規律的稀有冬候鳥,但有極少數夏天出現的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以鼠類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飛行相當迅速而靈活,在低溫、陰天、強風等不佳天候仍能盤旋良好,有空中懸停行為。非繁殖期並不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大鵟在臺灣為稀有的冬候鳥,僅於少數地區偶然出現,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威脅

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在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二級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在國際上受華盛頓公約(CITES)保護,整個隼形目均列入附錄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並未列為受脅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Buteo 拉丁文意指「鵟」。hemi 希臘文意指「半」;lasios希臘文意指「被毛的」。學名全意為「足部一半被毛的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Buteo hemilasius Temminck & Schlegel,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