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白肩鵰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易危(VU)易危(VU)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長68至84cm。成鳥全身暗褐色。頭頂及後頸淡黃褐色。眼暗褐色或灰黃色,蠟膜及喙基黃色。肩羽雜有白斑。尾灰色,具不明顯的細橫紋,末端有寬黑帶。尾下覆羽米黃色。毛足,趾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分布

繁殖於歐亞大陸北方,以中亞至東南歐為主,東北亞也有稀疏分布。度冬範圍包括日本、韓國、中國東南部、中南半島北部、印度、阿拉伯半島、非洲東北部。臺灣歷年的紀錄甚少,為稀有的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外觀相似性

本種以往的分類原本有2個亞種,包括廣布歐亞大陸指名亞種(A. h. heliaca)及僅分布於伊比利半島的西班牙亞種(A. h. adalberti),後者的白肩特徵甚明顯,而且分布與指名亞種隔離,基於這些原因,晚近的作者傾向於將兩者視為不同種,例如 Dickinson(2003)。本種的英文名稱為 Eastern ImperialEagle,以與西班牙白肩鵰的英文名稱 SpanishImperia l Eagle 相對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棲地

棲息於有疏林的開闊地區,通常為接近濕地的平原及淺山地帶,也包括草原、半沙漠及農耕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遷徙

白肩鵰僅部分有遷移性,某些地區的族群為留鳥,某些地區則具遷移性。雖然部分個體會至亞洲大陸的南部及非洲的東北部度冬,但數量並不多,整體而言多數僅為中短程遷移。白肩鵰在臺灣為稀有的冬候鳥,數年才有1次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取食策略

食物包括中小型哺乳動物,如地松鼠、沙鼠、倉鼠、野兔等;中大型鳥類,尤其是水禽;也取食動物死屍。通常以地面的動物為獵物,自空中俯衝自地面或低空捕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行為

吃飽後會在枝頭或地面棲立休息甚久,並不好飛。非繁殖期並不鳴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繁衍

臺灣沒有繁殖紀錄。於繁殖地營大型樹巢,每窩產2至3枚卵。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保育狀態

白肩鵰的情形與花鵰相似,在全球的分布範圍內,大部分地區的族群都有減少的現象,受脅原因包括棲地破壞、人類迫害、意外撞擊電線、卵雛遭盜獵、食物不足等等,目前全球族群數估計僅約有5,200至16,800隻(Birdlife International 2009)。
白肩鵰在臺灣甚為稀有,歷年紀錄很少,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曾有1筆民眾拾獲的救傷紀錄,目前並無受脅或相關的保育問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法規

國內依野生動物保育法(包含於隼形目)列為第一級瀕臨絕種的保育類野生動物;臺灣受脅鳥種紅皮書列為「易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管理

國際上華盛頓公約(CITES)列入附錄I;遷移物種公約列入附錄I及II;國際鳥盟及IUCN 紅皮書列為「易危」鳥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

備註

Aquila 拉丁文意指「鵰」。heliakos 希臘文,意指「陽光的」。學名全意為「頸部羽毛為金黃色的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林文宏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Aquila heliaca Savigny, 1809 上次更新:2013-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