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蓬萊草蜥
史丹吉氏草蜥
臺灣特有
無危(LC)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台灣特有種,分布在蘭陽平原與台灣西部的平原與低海拔地區。鱗片粗糙、形狀纖瘦細長的小型蜥蜴,成體吻肛長大約4.5到6公分,未斷尾的個體尾長約為吻肛長的3倍左右,斷尾過後的個體尾長略短。在台灣多種草蜥之中,蓬萊草蜥的體色最為複雜,無論雄性或雌性都有豐富的體色多型性,體側顏色多變,可綠可褐;斑點與花紋的變異也有多種組合。具有一對鼠蹊孔(femoral pores)與三對頦下鱗(chin shields),腹部鱗片具有稜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其他來源內容
蓬萊草蜥為最大體長可達6公分,最大全長約25 公分的蜥蜴,體背顏色主要以褐色為主,腹面為白色。眼後方常有一白色或淺色線經體側延伸至尾基部,形成兩條明顯的縱線,且縱線下方常為呈現綠色的區塊。體型細長的蓬萊草蜥,一般而言具有一對鼠蹊孔,舌頭有著明顯的分叉。蓬萊草蜥為以卵生方式生殖的蜥蜴,一窩可產下卵2至6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3-11-06

分布

台灣特有種,分布於西部平原與蘭陽平原。分布海拔由海平面至中海拔,目前知道的海拔上限位於清境農場。離島地區分布於澎湖群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其他來源內容
蓬萊草蜥是臺灣特有種蜥蜴,廣泛分布於臺灣本島西半部以及宜蘭縣1000公尺以下之低海拔區域;此外,在外島澎湖也有觀察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3-11-06

外觀相似性

與台灣其他的草蜥相較,蓬萊草蜥有三對頦下鱗,可由此與四對頦下鱗的古氏草蜥與梭德氏草蜥區分。一對鼠蹊孔,可由此與三至五對鼠蹊孔的古氏草蜥,與二對鼠蹊孔的翠斑草蜥、鹿野草蜥、台灣草蜥、雪山草蜥區分。腹部鱗片有稜,可由此與腹部鱗片平滑的雪山草蜥和古氏草蜥區分。我國境內與蓬萊草蜥外型最相近的是產於福建省沿海的北草蜥,但是蓬萊草蜥的體型比北草蜥小很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棲地

分布範圍內的短草叢、長草叢、灌叢、森林邊緣,均有可能發現牠的蹤跡。與其他草蜥相較之下較能適應人類聚落附近的環境,都會區內的公園綠地也有可能出現。在部分地區與台灣草蜥呈現共域或鑲嵌的分布模式。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其他來源內容
蓬萊草蜥主要棲息於草生地、灌叢區,或是會在較高大的禾本科植物區活動。蓬萊草蜥是以白天活動為主的蜥蜴,以昆蟲或其他無脊椎動物為食,而夜間則會攀附在植物葉面上休息。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王緒昂 資料提供:王緒昂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3-11-06

取食策略

以小型節肢動物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關係

Lin et al.(2017)長期在北台灣標放本物種的近緣類群翠斑草蜥(T. viridipunctatus,樣本數量大於12000隻),認為紅尾伯勞與紅隼的出現會影響其季節性的斷尾率波動。另一方面,黃頭鷺的出現則會直接影響翠斑草蜥下個月的存活率。依據生態棲位和棲地型態的相似性,我們推測這三個鳥種可能亦為蓬萊草蜥主要的掠食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繁衍

雌蜥與雄蜥均具有體色多型性,在繁殖上的意義尚待研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演化

本物種與廣布於華南地區的北草蜥(T. septentrionalis)為姊妹種。此二物種又與琉球宮古島特有的宮古草蜥(T. toyamai)形成一個單系群(Lin et al., 2002;Ota et al., 2002;Lue and Lin, 2008;Tseng et al., 201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遺傳學

粒線體DNA在地理上呈現北部與南部兩個遺傳上的系群,並在竹苗一帶形成兩個系群的交會區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保育狀態

本物種的全球分布僅限於台灣西部,分布範圍略顯狹隘。但是在分布範圍之內經常形成極為龐大的族群數量,因此暫時保育上的危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趨勢

目前在分布範圍內的族群數量穩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威脅

本物種目前沒有立即性的生存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法規

在台灣為非保育類。IUCN未登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管理

本物種經常利用開墾後的森林邊緣與人為干擾過後的草生地環境,因此可視為植被干擾過後的指標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

備註

本物種由美籍動物學者John Van Denburgh(1872 – 1924)於1912年命名,學名用以表彰另一位美籍動物學者Leonhard Stejneger(1851 – 1943)的貢獻。本物種形態上與北草蜥(T. septentrionalis)非常相似,早年亦被視為後者的同物異名;直到鄭先祐教授比對形態之後,方才確認蓬萊草蜥在分類上的有效性。此二物種在幼年階段仍然不易辨識。
模式標本存放於美國加州科學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Takydromus stejnegeri Van Denburgh, 1912 上次更新:2018-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