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etta caretta (Linnaeus, 1758)

赤蠵龜
紅海龜,蠵龜
海洋生物
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之瀕臨絕種野生動物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易危(VU)易危(VU)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CITES附錄一:有滅種威脅須嚴格管制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其頭部比例明顯較其他海龜種類大,在許多國家皆有「大頭龜」的稱謂。背甲中央盾 5片,但側盾為 5對,頸盾與第一對側相鄰,明顯與綠蠵龜不同。背甲呈紅棕色,在日本稱之為「紅海龜」,腹甲則為黃色。其前額鱗 2對,前腳有爪 2對。成體背甲長約110公分,體重達105公斤。
赤蠵龜頭大,嘴部肌肉與骨骼強而有力,能輕易咬碎無脊椎動物的外殼,主要食物為底棲性的螺貝類及蝦蟹外殼,偶而亦攝食海綿、水母、魚類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添喜 資料提供:陳添喜 來源學名:Caretta caret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8-02-09

分布

赤蠵龜主要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域,但其產卵地分布地點之緯度較高,多在北迴歸線以北及南迴歸線以南的亞熱帶沿岸沙灘。依據沿岸居與漁民訪察資料,過去台灣的宜蘭、花蓮附近沙灘,曾有少數個體上岸產卵的記錄。目前在北大平洋海域,僅有於日本仍有赤蠵龜上岸產卵,全世界最大的產卵地則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海岸。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添喜 資料提供:陳添喜 來源學名:Caretta caret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8-02-09

保育狀態

因產卵地分布緯度的關係,目前多為人為所開發,生存受極大威脅。因攝食底棲蝦類,在部分常被蝦拖網所誤捕而死亡。目前赤蠵龜最大的生存威脅,則是遠洋延繩釣漁業的混獲,據估計每年會有數十萬隻因此而意外死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添喜 資料提供:陳添喜 來源學名:Caretta carett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