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小型溪流型樹蛙,廣泛分布在台灣全島的東部和西南部(蘭陽溪以南與朴子溪以南)的所有溪流環境。眼間有一個倒三角形的暗色斑紋,肩胛骨至背上有一個X型或H型的暗色花紋。太田樹蛙的形態與其姊妹種日本樹蛙(B. japonica (Hallowell 1861))極為相似,只能從叫聲和大腿腹側的斑紋鑑別。 生物學:有關太田樹蛙/日本樹蛙的生物學研究多集中在生理學(Chen et al., 2001;Wu and Kam, 2005)與親緣地理學(Tominaga et al., 2015;Komaki et al., 2016;Komaki et al., 2017;Wang et al., 2017)。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其他來源內容
周氏樹蛙的體型不大,約2至4公分因此暱稱為「小日本」。牠們的體色常隨環境而變成鉛灰色、淡褐色或黃褐色,但不會變綠。背部有X形或H形深色花紋,腹部白色,手及腳部有深褐色橫帶。牠們身體背面有許多顆粒狀突起,背中央近肩胛處有一對短棒狀突起,這是牠們最主要的特徵。終年繁殖叫聲不斷。雄蛙有單一外鳴囊,叫聲是高亢短促的「嘰、嘰、嘰」,類似蟲鳴。繁殖期從2月到10月,長短依地區而異。周氏樹蛙的卵粒卵徑1.2-1.4mm,動物極黑褐色,植物極白色,分散黏在水底的植物體上或一粒粒散落在淺水域,有如小石頭一般,大約24至36小時就能孵化成小蝌蚪。蝌蚪底棲性,身體卵圓形,尾細長,長度為身體的兩倍以上,尾巴細長有數條橫紋,是少數能在溫泉環境生存的蝌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o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1-07-30

分布

廣泛分布在台灣東部與南部1500公尺以下的溪流地區。本物種在台灣西部的北界目前推估在朴子溪附近,而台灣東部的北界大約在蘭陽溪(蕭郁薇與王盈涵,個人通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其他來源內容
分佈在台灣及琉球群島。周氏樹蛙是台灣低海拔地區常見的蛙類,尤其在花蓮,不管大街小巷,住宅馬路,還是溪流森林,只要有水溝有積水的地方,幾乎都能找到牠們的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o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1-07-30

尺寸

根據目前測量的標本,公蛙吻肛長介於23.1至29.3 mm,mean ± SD = 26.57 ± 1.21 mm((N = 133);母蛙的吻肛長介於29.7至37.5 mm,mean ± SD = 32.44 ± 4.42 mm(N = 3)。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鑑別型特徵敘述

太田樹蛙的鑑別特徵包括:(1) 小型樹蛙,身體細瘦;(2) 成年雄蛙吻肛長23.1至29.3 mm(N = 133;mean ± SD = 26.57 ± 1.21 mm);成年雌蛙吻肛長29.7至37.5 mm(N = 3;mean ± SD = 32.44 ± 4.42 mm);(3) 背部有輕微的不規則突起,其中肩胛骨上方有一對明顯的短棒狀突起;(4) 頭部三角形,吻端微尖;(5) 指尖和趾尖膨大,成為吸盤,幅度約為趾骨的兩倍;(6) 若將腿往前伸直,脛骨關節超過吻端;(7) 前肢無蹼;(8) 後肢部分有蹼,蹼式:I 1 – 1□(1/3) II 1 – 2 III 1 – 1□(1/2) IV 2 – 1 V;(9) 雙眼間經常有倒三角形的暗色斑紋;(10) 肩胛骨至背部經常有X形或是H形的暗色斑紋;(11) 下頷灰白色,有小型不規則的汙斑;(12) 下腹灰白色;(13) 上臂與大腿有棕色橫斑;(14) 大腿腹側有規則形狀的小型白色圓點,通常較集中在大腿基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外觀相似性

太田樹蛙與日本樹蛙的形態極為相近,肉眼幾乎無法判別。從統計上來說,太田樹蛙的頭部測量型值較大,頭部外觀較大較短鈍,而日本樹蛙的頭型較小較尖;然而這個特徵用肉眼判斷非常困難。目前較有把握的方式是觀察這兩種蛙類大腿腹側的白色斑紋。將蛙體放置於透明夾鏈袋或透明飼養箱時,可見太田樹蛙的大腿斑紋為形狀規則的細小圓點,而日本樹蛙則為大小不一的雲狀或塊狀斑紋。浸泡固定後的標本由於顏色流失,完全無法判斷這兩個物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棲地

溪流環境的緩流或淺瀨地區,並經常在溪流周邊沿山的水溝、水渠、積水路面活動。目前已知太田樹蛙和周氏樹蛙的成蛙和蝌蚪均對逆境有特殊的反應(Chen et al., 2001;Wu and Kam, 2005),因此常在溫泉環境發現牠們的活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其他來源內容
周氏樹蛙雖然屬於樹蛙科,但很少出現在植物上,反而喜歡棲息於低海拔的淺水、分佈有許多小碎石的溪流溝渠環境,也可能出現在海岸邊。適應的溫度範圍很廣,曾在水溫約攝氏17度的溪水及水溫高達攝氏43度的溫泉發現牠們的蹤跡,由於牠們是少數能在溫泉環境生活的蛙類,所以又稱為溫泉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o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1-07-30

演化

太田樹蛙在分類上屬於樹蛙科(Rhacophoridae)、溪樹蛙屬(Buergeria)。在樹蛙科之中,溪樹蛙是演化上位於最基部(basal)的類群。從屬級階元來看,日本樹蛙是太田樹蛙的姊妹群,而這個單系群的姊妹群則由溪樹蛙(B. buerg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38)),海南溪樹蛙(B. oxycephala (Boulenger 1900))與褐樹蛙(B. robusta (Boulenger 1909))共同組成。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生理學

太田樹蛙與其近緣種的日本樹蛙對水域均有特殊的逆境適應能力。這兩類青蛙的蝌蚪經常利用水溫攝氏30度以上的溫泉環境,而對溫度的容忍上限可達攝氏41度(Chen et al., 2001;Wu and Kam, 2005)。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分子生物學

已有數篇文獻描述太田樹蛙的分子遺傳與親緣地理學(Tominaga et al., 2015;Komaki et al., 2016;Komaki et al., 2017;Wang et al., 2017)。目前已知太田樹蛙與日本樹蛙在粒線體基因組的序列差異高達14%到16%。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保育狀態

本物種的全球分布遍布台灣東部與南部。以全球觀點,分布範圍有限;但是在分布範圍內族群數量極為龐大,暫時沒有保育上的危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趨勢

目前在分布範圍內的族群數量穩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威脅

本物種目前沒有立即性的生存威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法規

在台灣為非保育類。IUCN未登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效益(利用)

目前未有經濟性的利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備註

本物種在2017年之前均被誤認為日本樹蛙(Buergeria japonica),此後基於遺傳、形態、鳴唱、與回播試驗,獨立為一新種,由王盈涵等人共同發表。種小名otai是為彰顯太田英利教授(Hidetoshi Ota)對東亞及台灣兩棲爬行動物學研究的貢獻。 雖然太田樹蛙與日本樹蛙的形態極為類似,但是叫聲卻是這兩種樹蛙極為簡易的區分方式。首先,這兩種樹蛙都會發出短促的短鳴叫與長串的長鳴叫。就短鳴叫而言,太田樹蛙的鳴聲比日本樹蛙間距短(call duration較小;F1,13 = 20.75,p<0.001),速度急(call rise time較小,F1,13 = 20.26,p<0.001);但是叫聲比較低沉(dominant frequency較低,F1,13 = 5.59, p = 0.03)。就長鳴叫而言,日本樹蛙只會發出一種長鳴叫,類似細碎的蟲鳴,叫聲非常規則。但是太田樹蛙則會發出兩種長鳴叫,其中一種叫聲類似日本樹蛙,但是叫聲節奏比較緩慢;而更常見的另一種長鳴叫則會由一個劇烈的短鳴叫起頭,接續著一連串由小聲到大聲的蟲鳴,再由一聲短鳴叫結尾。簡言之,由於日本樹蛙絕對不會發出太田樹蛙的第二種鳴叫聲,因此如果聽到樹蛙發出大小聲不規則的長鳴,當地的族群即可確認為太田樹蛙。
正模:NMNS 19819。雄性公蛙,由王盈涵與呂嘉偉共同採集;採集地點為台灣屏東縣東港溪(22.626340 N,120.643342 E),採集日期為2015年7月14日。採集地點海拔約90公尺,為東港溪畔主流之外、大約五公尺寬的積水淺瀨,周圍為低海拔森林所環繞。標本目前佔存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未來則將會轉移至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本個體的叫聲錄音可由PLOS ONE網站下載。 副模:22隻雄蛙與5隻雌蛙。雄蛙:NMNS 19815,NMNS 19817,NMNS 19822,NMNS 19824採自東港溪,泰武鄉,屏東縣;NMNS 19825,NMNS 19831,NMNS 19833採自楓港溪,獅子鄉,屏東縣;NMNS 19856,NMNS 19859,NMNS 19865採自秀姑巒溪流域中游,瑞穗鄉,花蓮縣;NMNS 19846,NMNS 19850,NMNS 19853採自八里灣溪,豐濱鄉,花蓮縣;NMNS 19788,NMNS 19799,NMNS 19803採自美崙溪,花蓮市,花蓮縣;NMNS 19806,NMNS 19808,NMNS 19812採自南澳溪,南澳鄉,宜蘭縣;NMNS 19838,NMNS 19840,NMNS 19844採自蘭陽溪,大同鄉,宜蘭縣。雌蛙NMNS 19867,NMNS 19868,NMNS 19869採自美崙溪,花蓮市,花蓮縣;NMNS 19870,NMNS 19871採自南澳溪,南澳鄉,宜蘭縣。這批標本皆於2015年採集,採集者包括:王盈涵,李閣桓,林展蔚,呂嘉偉,曾文宣,蕭郁薇,蔡緯毅,李宜龍等人。這些標本目前佔存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未來則將會轉移至國立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部分副模的叫聲可從PLOS ONE的期刊網站下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林思民 資料提供:林思民 來源學名:Buergeria otai Wang et al., 2020 上次更新:2021-07-30
其他來源內容
早期將分佈於琉球群島與臺灣視為同一種的日本樹蛙(Buergeria japonica),由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周文豪博士於1990s開始關注物種的變異與分類。經過多年的努力,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林思民教授團隊於2017年正式將臺灣東部(蘭陽溪以南)與南部(朴子溪以南)的族群提升為太田樹蛙(Buergeria otai),其他維持日本樹蛙。2020年由京都大學松井正文 (Masafumi Matsui) 和琉球大學富永篤 (Atsushi Tominaga)將日本樹蛙再分成兩個物種,其中琉球群島中北部(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以及沖繩群島)因屬於日本樹蛙模式標本產地,得以維持原本的分類名稱;而琉球群島南部至臺灣西北部(石垣島、西表島;臺灣蘭陽溪以北、朴子溪以北)則提升另一個新種為周氏樹蛙,以表彰周文豪博士對日本樹蛙複合群研究的發想,及長年對兩棲爬蟲研究的貢獻。對臺灣來說,就是把日本樹蛙更名為周氏樹蛙。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楊懿如 資料提供:臺灣兩棲動物野外調查手冊 來源學名:Buergeria japonica Hollowell, 1861 上次更新:2021-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