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amnaconus hypargyreus (Cope, 1871)

綜合描述

體延長,呈長橢圓形,側扁,尾柄短。口小,端位。鰓裂在眼後半部下方,幾乎全在口裂線之下;恥骨特化鱗二對,不可活動,鱗片極小,散佈許多小棘,但不粗糙。第I背鰭棘中庸,位在眼後半部稍靠眼中央之上方,棘側具一列突起;腹鰭膜不發達;背鰭與臀鰭前鰭條遠長於後鰭條;尾鰭雙凹形,上下緣略突出。體呈淡灰色,體側具許多淡棕色或淡金黃色之斑點;體腹有時具波狀黃紋;吻部上方具少許與吻上緣線平行之細金黃色線。各鰭淡黃色;尾鰭具黑色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hamnaconus hypargyreus Cope, 1871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日本、東中國海、南中國海、台灣至澳洲西北部。台灣分布於西部、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hamnaconus hypargyreus Cope, 1871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近海底層魚類,喜群集生活,季節洄游性較明顯。以底棲生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hamnaconus hypargyreus Cope, 1871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中小型魚類,通常以底拖或一支釣捕獲,肉質佳,適宜煮湯食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hamnaconus hypargyreus Cope, 1871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