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小型種類,很少超過40mm SL。D 10-11﹔P 10﹔V 4-6﹔A 13-14﹔GR 6-7﹔脊椎骨28-30。軀幹長且窄,它的體長大於體高。背鰭基部長大於背刀上的背棘長。後腹棘和臀部支鰭骨棘長。臀上發光器ACA到臀鰭發光器#1ACB腹緣的距離小於臀上發光器到中線的距離。前頜骨短,上頜骨長,齒小。較前面的鰓弓上的鰓耙齒板有棘狀脊。銀色體表黑色色素比例高,體色暗,全身皆有黑色色素分布,色素在頭部及背部色素更密集,尾鰭基部邊緣有寬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ernoptyx obscura Garman, 1899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包含印度洋南緯15°以北,東經50°以東。爪哇、菲律賓、琉球群島以西及紐西蘭皆有分布,沿著赤道太平洋,加州到智利祕魯邊緣亦有豐富的分布。臺灣分布於東部、西南部及東沙群島附近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ernoptyx obscura Garman, 1899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大洋性中層魚類。以橈腳類、端足類、介形蟲、磷蝦和小魚等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ernoptyx obscura Garman, 1899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一般以底拖網捕獲,不具食用經濟價值,通常做為下雜魚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Sternoptyx obscura Garman, 1899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