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延長,稍側扁。頭背面及側面全被骨板。吻前兩側圓突,外側具一大棘,內側有許多略等長的小棘,吻突等於或稍大於眼徑。上頜末緣延伸至眼前緣下方;上下頜及鋤骨常具絨毛狀的牙齒,腭骨則無。偶而可見兩個小的眶前棘;眶前骨棘和眶後棘細小或不可辨認;後頸棘和肩胛棘強硬。後頭部的凹槽很深。兩背鰭基底兩側各具一列有棘盾板。體側被圓鱗,大型,隨季節脫落,胸部則缺;櫛鱗可見於背鰭和腹鰭。第一背鰭I-III棘具細鋸齒;臀鰭與第二背鰭相對;胸鰭長,延伸至第二背鰭第10-12鰭條基底的下方。體紅色;新鮮時,胸鰭內側黃綠色而有藍緣,內半側有一大黑斑,外側有藍色波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epidotrigla japonica Matsubara etHiyama, 1932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包括臺灣、日本、東海、南中國海與印尼。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南部、西南部及澎湖海域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epidotrigla japonica Matsubara etHiyama, 1932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砂泥底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epidotrigla japonica Matsubara etHiyama, 1932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一般以拖網漁船捕獲較多,一般多煮湯,或是油炸使骨酥脆後食用;或充作下雜魚、魚粉等用途。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epidotrigla japonica Matsubara etHiyama, 1932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