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中大。眼中大,位於上側位。吻長略大於眼徑。其眶下骨寬大,棘和稜均發達。淚骨下緣外側具1棘,下緣具2長棘。眶上骨具長皮瓣。前鼻孔後緣具1短小皮瓣;眶前骨下緣具數個皮瓣;上頷骨後部、前鰓蓋骨邊緣及眶下稜頰部具小皮瓣。口中大,端位,斜裂,上、下頜等長。鱗片大,圓鱗。背鰭起點延伸至前鰓蓋骨棘上方,硬棘粗短,第4至6硬棘最長,一般具XII,軟條9-10;臀鰭硬棘III,軟條6;胸鰭圓寬,軟條15-17,後端達肛門。腹鰭胸位,硬棘I,軟條5。尾鰭截尾,邊緣圓弧形。頭部與身體紅色或褐色,腹側體色較淡,體側散佈白色斑點,尾柄上緣具白色斑塊;背鰭無黑斑。各鰭條皆散佈點斑。(李承運、林沛立2012/11編寫)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scorpaena mossambica (Peters,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海域,西起紅海,東至馬紹爾群島和社會群島,北至日本伊豆,南至新克里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北部、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scorpaena mossambica (Peters,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碎石或岩石底質的礁石平臺;也被發現於岸邊到外礁區中有掩蔽的潟湖與洞穴區等。具偽裝能力,時常隱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scorpaena mossambica (Peters,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scorpaena mossambica (Peters,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