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ous quincarinatus (Fowler, 1943)

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側扁。頭大,頭高與頭寬幾等長。眼後頂骨部有一橫行凹溝;額骨、頂骨及翼耳骨上有多數小瘤狀突起。眶前骨二棘前短後長。最上方的前鰓蓋骨棘不特別長。口中大,斜裂,下頜稍突出;腭骨無齒。無鰾。背鰭硬棘,具VIII-IX,背鰭第I棘約略等於第II棘,該二棘之基部分離,第I棘到第II棘的距離約略等於第II棘到第III棘的距離,各棘間之鰭膜缺刻,前半部較深,後半部較淺,軟條12-14;臀鰭硬棘II,軟條8-10;腹鰭I, 5;胸鰭最下方有一游離但不分枝之軟條。體色多變化,背側有褐或灰色斑紋,腹面白色無斑紋。背鰭前部外緣黑色;胸鰭黑色,基部白色,內側有與鰭平行之暗色條紋;臀鰭外緣黑色,基部白色;尾鰭淡色,無暗色橫帶或明顯的暗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inous quincarinatus (Fowler, 1943)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由日本至澳洲及新加勒多尼亞。臺灣除東部外皆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inous quincarinatus (Fowler, 1943)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棲息於近沿海沙泥的底棲性魚類,可以利用胸鰭的游離鰭在海底爬行。具偽裝能力,時常埋藏身體而不容易被發現,藉以守株待兔般快速捕捉過往之小魚與甲殼動物為食。背鰭鰭棘下具毒腺,是海中危險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inous quincarinatus (Fowler, 1943)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除學術研究外,不具經濟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Minous quincarinatus (Fowler, 1943)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