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虹鱒為身體縱深側扁的魚種,長距離海洋迴游,個體可以長到 1220 mm 與 16.3 公斤,一般的體型是典型的鱒魚體型,頭部中等大小,嘴巴在眼睛後面延伸。虹鱒有高變異的體色。生活於湖泊的虹鱒,表皮非常像銀,背部通常有一個深橄欖綠色的色塊。有時背部是深鐵藍色的,這種情形大都出現在深湖、或者尚未產卵的小魚、或者外海的虹鱒。背部上出現很多斑點,而且延伸到大約側線三分之二處。側邊是銀色的而且完全沒有斑點,肚子與頭的腹面是白的。眼睛是古銅色到橄欖色。有時沿著身體側面與頭會出現淡的亮粉紅色。當虹鱒離開湖泊去產卵,他們的顏色變得更深。湖泊的魚的側邊,略帶桃色的斑紋變成深紅色,鰭變成較深紅色,而且有時在下頜下面的摺層中有一個紅色斜線。肚子與側邊下側變成灰色而且有班點,這些班點在背鰭上變的更大更清楚。虹鱒幼鮭(稚魚)在背部上有一個橄欖綠色的色塊,身體側邊高處銀橄欖色。有 8-13個橢圓形的斑塊沿著邊,沿著這些斑塊可能有小的深色斑點。在橢圓形斑塊之間,沿著側線有玫瑰紅-黃色斑紋。隨著幼鮭成長,逐漸變成成鮭的顏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呈紡錘形而側扁。口端位,口裂大,可達眼睛後緣直下方;雄魚口裂更大,上下頜稍具鉤形。鰓被架12-16。體被細小的圓鱗,頭部裸出無鱗。背鰭單一,軟條數11-12;背鰭稍後方有一脂鰭;臀鰭軟條數11-12;腹鰭具腋突;尾鰭叉形。體色隨著棲息地、魚體大小與性別狀態而有所改變: 溪流型與溯河產卵型的魚體比較黑,顏色比較強烈;湖泊型的魚種顏色較淡且比較明亮與偏銀色。一般體背側為灰綠色,腹側銀色,身體、背鰭與尾鰭皆密佈黑點,腹部較少。幼魚體側具有8-13個橢圓形斑塊,成長後消失。生殖季時,成魚體側中央的紫紅色縱帶特別顯著。生育期的雄魚並沒有追星(nuptial tubercles)出現,只有在頭部、口部與體色上有小小的變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原產於北美洲的太平洋沿岸及堪察加半島一帶,被世界各國廣泛地引入繁殖,現今可視為全球性的分布。1877 年移殖至日本各地養殖及放流,臺灣係於民國46年,由日本引進受精卵,鹿港水產試驗分所在南投縣霧社試驗成功。隔年即大量進口在南投縣蘆山養殖,民國50年在和平鄉馬崙設工作站,大量繁殖及開始推廣養殖。現在於台北、桃園、宜蘭、新竹、苗栗、花蓮、台中和南投等縣之山地,已有大規模養殖,偶有逃逸或被放流至河川及水庫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台灣係於民國46年,由日本引進受精卵,鹿港水產試驗分所在南投縣霧社試驗成功。隔年即大量進口在南投縣蘆山養殖,民國50年在和平鄉馬崙設工作站,大量繁殖及開始推廣養殖。

現在於台北、桃園、宜蘭、新竹、苗栗、花蓮、台中和南投等縣之山區,已有大規模養殖,偶有逃逸或被放流至河川及水庫者。目前於南投縣濁水溪上游支流卡社溪已有野外自然繁殖族群出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在自然環境下,多棲息於冷而清澈的上游源頭、小溪、小河到大河或湖泊等,亦可見於溯河產卵的沿海小河,幾乎在水溫9-18℃的水體都可見其族群,但在夏季溫度超過25℃以上的水體及含氧量低的池塘則少見其族群。性情極為活潑,能跳躍攝餌,以陸生昆蟲、水生無脊椎動物及其他小型魚類為食;在海裡生活時則以小魚及頭足類為食。會進行小距離的遷移,如果是溯河產卵型或是湖泊型的魚種則會進行長距離的遷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3-11-0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養殖場逃逸或人為放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高經濟價值之魚種,以生鮮販售、煙燻、製成罐頭或冷凍等方式處理;清蒸、油炸、燒烤、紅燒或微波等各種烹調方法皆適宜。除養殖供作市場及餐廳販賣外,亦有養殖池飼養虹鱒,供作休閒垂釣之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3-11-09

風險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是世界上最廣泛引入的魚種。原產於西方的北美洲, 從阿拉斯加到 Baja Peninsula半島, 虹鱒(Oncorhynchus mykiss)已經為運動、商業的水產業引進很多的國家。 虹鱒是高價值的運動垂釣魚種,規則性成群出現在許多地點,但野外族群難以支撐垂釣壓下。 在一些地區,已經出現引入鱒魚的影響,由於他們能透過強奪與競爭影響原生魚類與無脊椎動物。

入侵後果:環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疾病傳染, 雜交,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957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Oncorhynchus mykiss (Walbaum, 1792)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