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terorhombus intermedius (Bleeker, 1865)

中間角鮃
皇帝魚,比目魚,半邊魚,扁魚
海洋生物
無危(LC)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兩眼位於左側。頭短高。短鈍,背緣中央稍後有一小凹刻。眼中大,眼間隔中央淺縱凹,眼上緣各具一皮質突起。口斜裂,具尖形頜齒,前端齒較大。鰓耙掌狀,具小刺,第一鰓弓上鰓耙數0+6-11。眼側被弱櫛鱗,背及鰭鰭亦具鱗;盲側被圓鱗;僅眼側具側線,側線鱗數48-54。背鰭軟條數1+81-83,第一鰭條特化成釣桿,上端2/3至3/4部位特化分枝呈葉狀;臀鰭軟條數60-63;胸鰭略短於頭長;腹鰭左右不對稱;尾鰭圓形。眼側體呈淡黃灰褐色,體背、腹緣各有一列小黑褐斑,側線彎曲部上下有3個黑斑,側線直走部上亦有3個黑斑,各鰭淡黃色,多少散布黑斑點;盲側乳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intermedius (Bleeker, 1865)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西印度洋、紅海,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東加群島。台灣發現於東沙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intermedius (Bleeker, 186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砂泥質的海域。肉食性魚類,主要捕食底棲性的甲殼類或是其它種類的小魚。平時不太愛活動,大半時間潛藏在砂泥底中,和棲息的背景環境幾乎完美融合一體,藉以欺敵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intermedius (Bleeker, 1865)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偶見之種,一般為潛水捕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orhombus intermedius (Bleeker, 1865)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