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長橢圓形,背緣和腹緣圓鈍,背緣稍呈弧狀彎曲。兩眼間隔平坦。上頜兩側具細尖齒,多埋於上唇內,前端具大犬齒2顆;下頜為疏鬆圓錐齒,前端無犬齒;鋤骨、腭骨及舌面均具絨毛狀齒。體被中大櫛鱗,頰部及鰓蓋具多列鱗;背鰭、臀鰭和尾鰭基部大部分亦被細鱗;側線完全,側線鱗列數44-48;側線上方前半部的鱗片排列與側線平行,僅後半斜行。背鰭軟硬鰭條部間具深刻;臀鰭基底短而與背鰭軟條部相對;背鰭硬棘X,軟條13-14;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長而略等於頭長;尾鰭近截形,微凹。體為一致之紅褐色至深褐色,幼魚之體側則有7-8條銀色橫帶,隨成長而消失。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西起非洲東岸,東至薩摩亞(Samoa),南自澳洲,北迄琉球群島。台灣各地河口、紅樹林及礁砂混合的海域均有產,以西南海域較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廣鹽性之魚類,幼魚和稚魚棲息於河口、紅樹林區以及潮汐所及之河川下游,成魚後則遷移至珊瑚礁區形成群體,最後會向外海移動至較深的礁區,有時可棲息於水深達100公尺左右處。主要攝食魚類及甲殼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本種魚為印度-太平洋區重要之食用魚,一般皆以一支釣、底棲延繩釣和拖網等漁法捕獲,亦為笛鯛類淺海養殖之主要種類,常供海釣池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utjanus argentimaculatu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