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呈長紡錘形;標準體長約為體高之3.82倍。兩眼間隔平扁。眼前具一深槽。下頜突出於上頜;上頜骨末端僅延伸至眼前的下方;上頜骨無鱗。上下頜具多列細齒,外列齒擴大;上頜前端具4犬齒,下頜前端具4-6犬齒;鋤骨具新月形齒帶;腭骨亦具一帶細齒。鰓耙數17。體被中大型櫛鱗,背鰭及臀鰭上均裸露無鱗;側線完全且平直。背鰭硬軟鰭條間無深刻;背鰭與臀鰭最末之軟條皆延長而較前方鰭條長;背鰭硬棘X,軟條11;臀鰭硬棘III,軟條8;胸鰭短而圓,遠短於頭長;尾鰭深叉。體一致為深藍色,背鰭第5-9棘之鰭膜近基部處各有一黑斑。本屬全世界僅一屬一種。依據 Nelson(1994)將其置於笛鯛(Lutjanidae)科中的濱鯛亞科(Etelinae)。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prion virescens Valenciennes, 1830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海域。西起非洲東岸,東至夏威夷,北自日本南部,南迄澳洲。台灣主要產於南部及東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prion virescens Valenciennes, 1830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熱帶、亞熱帶沿岸礁區陡坡上緣、海峽或瀉湖附近之開放水域,深度可自表層至180公尺處附近。一般皆獨游,偶而聚集成一小群。春夏季的月圓前後會洄游於礁區陡坡間產卵。主要攝食魚類,偶而捕食底棲性之蝦類、螃蟹等甲殼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prion virescens Valenciennes, 1830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一般以一支釣、底層延繩釣、曳繩釣或底拖圍網等漁法捕獲。肉質佳,紅燒、煎食或煮味噌湯皆宜。大型魚之肉臟可能具有累積之熱帶性海魚毒,應避免食其肉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prion virescens Valenciennes, 1830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