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ognathus equulus (Forsskål, 1775)

綜合描述

體卵圓形而側扁,背部之輪廓較腹部為凸。眼上緣具二鼻後棘。口小,可向下方伸出;上下頜僅一列細小齒;下頜輪廓深凹;吻端截平,眶間隔凹入。頭部不具鱗;體被圓鱗,除了胸部無鱗;腹鰭具腋鱗,背鰭及臀鰭具鞘鱗;側線明顯,延伸至尾鰭基部。背鰭第二棘稍延長,體高約為其長的1.9-2.5倍。體背灰色,體側銀白。體側上半部另具排列緊密但不顯明的垂直黑帶。尾柄背部另具一條灰褐色斑紋。吻端具黑點。背鰭軟條之鰭緣黑色;胸鰭灰色而具暗色緣;尾鰭後緣灰色到暗黃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eiognathus equulu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水域。台灣以西部、西南部砂泥底沿岸、河口及內灣為主。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eiognathus equulu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沿岸砂泥底質水域,大多棲息於淺水域,水深約在1-40公尺之間,有時會進入深水域,有時會進入河口區。一般在底層活動覓食,肉食性,以底棲生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eiognathus equulu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以流刺網或岸邊灘釣均有可能捕獲。為鰏科中體型較大的魚種,味美且肉較多,紅燒、煮湯皆宜。以夏季為盛漁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Leiognathus equulu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