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延長,側扁。吻較長,尖突。前鼻孔具短管。口小;上頜有犬齒四枚,外側兩枚向後方彎曲。前鰓蓋後緣具鋸齒;鰓蓋膜常與峽部相連。體被中大圓鱗,胸部鱗片小於體側,頰部無鱗;背鰭與臀鰭無鞘鱗;側線完全,在尾柄前方急劇向下降。D. IX, 11-12;A. III, 11-12;P. 14;L.l. 27+1;G.R.17-19;背鰭前方之硬棘較後方者為短;尾鰭圓形。體色隨性別與個體而異,雄魚體暗綠色;每一鱗片末端具一瞳孔般大小的淡點;背鰭與臀鰭亦具成縱列的淡點;頭暗綠色,眼前至上唇具一紅紋,眼下方具一環形的紅紋,與眼下緣及鰓蓋骨下緣相切,此環紋後緣至鰓蓋後上角另具一紅紋,眼後具不規則的紅紋;尾鰭亦具淡點。雌魚體呈橄欖綠,體側具8-9條淡色點狀縱帶,背鰭與臀鰭亦具成縱列的淡點;吻端至眼前具一暗色縱紋;眼後具不規則的紅紋;背鰭前端具一小型眼斑,中部另具一大型眼斑;尾柄側線上方另具一小型眼斑。以前所記載之里巴海豬魚 (Halichoeres leparensis/i>)為本種雌魚之誤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alichoeres argus (Bloch & Schneider, 1801)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斯里蘭卡到斐濟及東加,北至日本琉球與台灣,南至澳洲北部海域等。台灣各地岩礁海域皆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alichoeres argus (Bloch & Schneider, 1801)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有綠色藻類且水流較平緩的岩礁或珊瑚礁海域,水深在1-12公尺左右。其遍體紫綠在綠色的水中森林裡就是最佳保護色。白天活動覓食底棲性動物,夜晚則潛沙而眠。具性轉變的行為,是屬於先雌後雄型的型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alichoeres argus (Bloch & Schneider, 1801)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小型之隆頭魚,體色鮮豔,是較適合水族觀賞的魚類,但它常會鑽入砂中,不易讓人們看見。可食用,但個體小,較無食用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alichoeres argus (Bloch & Schneider, 1801)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