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第一背鰭:VI;第二背鰭:I / 13。臀鰭:I / 14;胸鰭:19。縱列鱗 81。體延長,後部側扁。標準體長為魚體高的5.5倍。尾鰭呈長茅型,約為標準體長的2/5倍。體呈灰黃褐色,腹側較淺;體側具有5條橘褐色橫斑,在兩橫斑間的背側具有約4-5個深褐色的斑點;眼睛後緣下方另具有一條向後傾斜的橘褐色斑紋;眼睛前方與後方另具有暗色斑紋。第一背鰭暗黃色,散布不規則的黑緣藍色斑點;第二背鰭鰭膜末端各具1個鮮黃色班點,下方接1個黑邊藍色弧紋;臀鰭基底具1條白色斑紋;尾鰭具藍色鰭條,鰭膜黃色而有紅褐色斑紋,基部另具1個紅褐色的弧斑。(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mblyeleotris stenotaeniata Randall, 2004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海域,包括新喀里多尼亞及臺灣。陳等(2010)首次紀錄於墾丁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mblyeleotris stenotaeniata Randall, 2004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暖水性中小型底層魚類,生活於熱帶沿岸珊瑚礁區或沙礫底上,常與槍蝦營共生生活。雜食性,以藻類及底棲動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mblyeleotris stenotaeniata Randall, 2004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mblyeleotris stenotaeniata Randall, 2004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