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延長,前部分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與腹緣較為平直。頭長為體長的1/4倍。眼居上側位,眼間距小於眼徑。吻圓鈍,吻長約等於眼徑。口斜裂,上頜較下頜突出,口裂延伸至眼睛中部的下方;下頜腹面的頦瓣後緣平直,不內凹。鰓蓋骨上方有3個感覺孔(H', K', L')其中H', K'兩孔相分離。胸鰭長圓形;腹鰭相連癒合呈吸盤狀,膜蓋中央凹入,無突起;臀鰭與第2背鰭同形,臀鰭基底長小於第2背鰭基底長;尾鰭呈長圓形。體呈灰棕色,體側中央隱約具5~6條褐色橫帶或不規則的雲紋,橫帶可伸達至腹部,並雜有深褐色小斑點,鰓蓋上方具數個褐色小斑點,排列成一縱行。背鰭棕色,並具3~4縱列點紋;臀鰭邊緣褐色,基部色淺;胸鰭基部具2個黑色斑,鰭條上具數條不明顯橫紋;腹鰭淺色;尾鰭具數行不規則橫紋。腹部具許多小暗斑。巴東深鰕虎(Bathygobius padangensis)為同種異名。(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thygobius coalitus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東非至臺灣、夏威夷群島,南至澳洲與新加勒多尼亞。臺灣分布於各礁區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thygobius coalitus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沿海底棲性小型魚類,通常出現於沿海潮池、河口兩旁的海岸區及瀉湖一帶,偶而會進入河川接近河口的河段當中,但通常不會在較深的水域,縱使出現於河川汽水區也是躲在河川兩旁的淺水域。警覺性很高,稍有動靜即躲入石縫,具有領域性。雜食性魚類,以藻類、小型無脊椎動物及小型甲殼類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thygobius coalitus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athygobius coalitus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