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延長,前部分呈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弧形,腹緣呈淺弧形。頭長為體長的1/3倍。眼居上側位,眼間距小於眼徑,眼眶四周具有黑色斑紋。吻短,吻長較眼徑小。口斜裂,前上位,上頜、下頜約等長,口裂延伸至眼前緣的下方。前鰓蓋後緣中部有1處具3-5個大小相等,且指向後方的鋸齒狀小棘。第1背鰭的第3根棘條延長呈絲狀;腹鰭分叉;臀鰭與第2背鰭同形;尾鰭呈圓截形。頭、身體呈棕褐色,背側深色,腹部淺色,體側有不規則的暗褐色斑點及橫帶。體側鱗片常具有亮藍色小點。背鰭基底有1縱列略大的暗褐色斑點;各鰭淺褐色,有多行暗色點紋;胸鰭基部上端常有1個亮藍色斑點。(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ropteryx semipunctata Rüpp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海域:由紅海到夏威夷群島、列島群島與土木土群島,北至臺灣、日本,南至羅得豪島與拉帕等。臺灣分布於各地河口、港灣及潟湖等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ropteryx semipunctata Rüpp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近岸的小型底棲性魚類,通常活動於港灣、砂泥底質的岩礁區等地點。喜愛棲息於岩岸潮池有砂泥底質的地方,有時亦會出現於河口、瀉湖等區域,可耐受半淡鹹水的環境。受驚嚇時會躲入自己築出的沙礁混合小岩穴中。通常以有機碎屑、小型無脊椎動物及浮游生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ropteryx semipunctata Rüpp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sterropteryx semipunctata Rüppell, 1830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