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延長,前部分呈圓筒形、後部分側扁,呈細長狀。背緣與腹緣平直,頭長為體長的1/4倍。眼居背側位,眼間距窄,眼徑大於眼間距。吻圓鈍,吻長約等於眼徑,約為眼間距的2倍,吻部具皮褶。口前位,斜裂,下頜較上頜前突,口裂延伸至眼睛前緣的下方。臉頰亦具有皮褶。背鰭兩枚,分離,第一背鰭基底較短;第二背鰭基底較長;胸鰭圓扇形;臀鰭與第二背鰭同形,基底長小於第二背鰭基底長;尾鰭長而尖,約為體長的1/3倍。體呈棕褐色,體側隱約具3個黑褐色大橫斑,向下僅伸達體的中部:第一個橫斑在第一背鰭基部下方;第二條、第三條橫斑在第二背鰭基部的前、後下方。眼前緣至吻端具一條黑褐色紋。尾柄部有一條淺弧形黑帶。頭部嵴狀感覺乳突為黑色。各鰭深褐色,兩個背鰭及臀鰭具黑色點紋多行。胸鰭近基部上方具一水平狀的黑褐色斑塊,其餘部分具多行點紋。尾鰭具深色橫紋多條。(林上智、林沛立編寫 2012/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llogobius tanegasimae (Snyder, 1908)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太平洋區海域,包括日本、臺灣和菲律賓。臺灣發現於東北部河口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llogobius tanegasimae (Snyder, 1908)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棲息於河口或河川下游汽水域的魚類,通常活動於半淡鹹水區,鮮少進入純淡水域,喜棲息於瀉湖、沿海溝渠及紅樹林等區域,底質均為砂泥底質環境。游泳能力不佳,通常單獨行動,或與槍蝦共生。為夜行性的魚類,通常白天躲藏於泥穴或是石頭上之藤壺中。以小型魚類、甲殼類等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llogobius tanegasimae (Snyder, 1908)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小型魚類,不具漁業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llogobius tanegasimae (Snyder, 1908)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