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呈長卵圓形而偏高,標準體長約為體高的1.9-2.3倍,體背於背鰭起點處極為彎曲,與水平方向軸約呈45度角。口小唇薄,能伸縮自如,伸出時向下垂。眼大,吻尖。上下頜齒細長,呈絨毛狀;鋤骨、腭骨及舌面皆無齒。體被薄圓鱗,易脫落;背鰭及臀鰭基底具鱗鞘;側線完全,呈弧狀,至尾鰭基底之側線鱗數37-39,尾鰭基底之有孔鱗2或3;側線上鱗列數3(側線至背鰭第V棘間,且不含側線鱗)。背鰭單一,硬棘部IX,第II棘最長,等於或長於頭長;臀鰭第II棘粗狀,等於或長於基底長;胸鰭長,末端可達及臀鰭硬棘部之後的上方;尾鰭深叉形,最長鰭條長約為中央鰭條2.5倍。體呈銀白色,背部較暗。幼魚時,體側具有7-11條不顯之橫斑;成魚後,體側鱗片具不顯之暗斑而形成數條點狀縱帶。背鰭淡色;腹、臀及尾鰭黃色。Gerres abbreviatus為本種之同種異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erythrourus (Bloch, 1791)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自馬達加斯加至澳洲,北至日本琉球群島。台灣產於北部及東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erythrourus (Bloch, 1791)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棲息於沿岸之沙泥底質之水域,經常成群活動。有時會在河口水域出現,或瀉湖區。肉食性,幼魚時以浮游動物;成魚時,掘食在沙泥地中躲藏的底棲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erythrourus (Bloch, 1791)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本種魚以手釣、圍網、拖網或流刺網均可捕獲,量不多,漁期全年皆有,以春、夏季較佳,可生鮮或醃漬處理,適宜煎、炸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erres erythrourus (Bloch, 1791)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