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呈長橢圓形;頭背部近於平耳;體背隆起,腹緣近平直。吻略鈍。眼中大,近頭背緣。前鰓蓋骨後緣具強鋸齒;鰓蓋骨後緣具棘。上下頜齒細小;鋤骨齒及腭骨齒皆存在。體被圓鱗;眼眶間隔具鱗;側線鱗數41-45。背鰭單一,硬棘部及軟條部間具缺刻,硬棘部之鰭膜末端呈簇鬚狀,硬棘數X,軟條數12,第1軟條延長,但不呈絲狀;臀鰭硬棘數III,軟條數6;胸鰭最長之鰭條末端僅達肛門。體灰白色至淡褐色,腹部較淡,頭部及體側散佈著大小規則排列的紅褐色至暗褐色橫斑;頭部眼下方另具2紅褐色點斑狀斜帶;吻部亦具1紅褐色點斑狀斜帶。各鰭淡色,背及尾鰭具紅褐色斑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irrhitichthys oxycephalus (Bleeker,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之熱帶沿岸海域。台灣各地沿海及離島之礁區可見其蹤跡。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irrhitichthys oxycephalus (Bleeker,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沿海岩礁、向海的珊瑚礁區域或潮流經過的礁盤上;通常喜歡停棲於珊瑚枝頭上面、裡面或下面,伺機捕食獵物。以甲殼類或小型魚類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irrhitichthys oxycephalus (Bleeker,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一般以潛水方式捕捉。為觀賞魚類,無食用經濟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irrhitichthys oxycephalus (Bleeker, 1855)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