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吉利慈鯛
吉利慈鯛
齊氏分齒麗魚,齊氏非鯽,吉利非鯽,吉利外鯽,齊氏羅非魚,吉利吳郭魚,吉利福壽魚,吉利羅非魚,紅腹吳郭魚,紅腹羅非魚
入侵種入侵種
無危(LC)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長可達40cm [8]。背鰭XIV-XVI, 10-13;臀鰭III, 7-10;側線鱗上段21,下段10。體延長而側扁,尾柄短。頭中大,上側位。口中大,開魚吻端,口裂僅至眼前緣,上下頜均有梳狀齒。體被圓鱗。側線分為上下二段,約在背鰭軟條部的下方互相重疊。背鰭極發達,硬棘部從鰓蓋後緣直上方延伸至肛門上方。尾鰭呈截形。體色略呈棕色而帶虹彩狀,體側下腹部為暗紅色,腹部黑色。鰓蓋後緣有一暗斑。背鰭第1-4根軟條的近基部處有明顯的圓形大黑斑。口唇淺黃色。背鰭、臀鰭及尾鰭均有黃斑。在繁殖期時,頭部有青綠色的斑點。

對環境適應力很強,耐污染、低溶氧及混濁水,且繁殖力強,領域性高,對原生物種會造成傷害。原產於非洲及歐亞大陸,因人工養殖的緣故,已被引進至世界上的許多國家,包括台灣在內,目前在台灣各地都有發現紀錄。本種魚不易於與其它魚種雜交,故在野外可發現純種魚。廣泛分布於各地低海拔之河川、池沼及溝渠等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20-02-03
其他來源內容
體呈橢圓形,側扁;背部輪廓隆起。頭中大。口中大,後端不及眼眶前緣。吻圓鈍,唇厚。上下頜各具3-4行細小而扁薄的葉狀齒;鋤骨和腭骨均無齒。下枝鰓耙8-9。體被大櫛鱗,頭部除吻部和頦部外均被鱗;側線平直,在背鰭第4-5軟條下方中斷,形成上下二側線。背鰭單一,無缺刻,硬棘XiV-XV,軟條數10-13;臀鰭硬棘III,軟條數7-9;胸鰭側位,鰭條頗長,末端達臀鰭起點上方;腹鰭胸位,末端達肛門;尾鰭截形。體色隨環境而異,一般為暗褐色而帶有虹彩,背部較暗,下腹部暗紅色;鰓蓋上緣具一藍灰色斑點;一般體側約具7-8條暗色橫帶。背、臀及尾鰭具黃斑駁;背鰭軟條部另具一黑色圓斑。成熟雄魚在生殖期間,頭部具孔雀綠斑點及淺綠色線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ilapia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在台灣東部、西部、南部、北部、東北部、澎湖、小琉球、金門地區皆有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20-02-03
其他來源內容
原產於非洲及歐亞大陸,現因人工養殖之故,已被引進世界上的許多地區,包括台灣在內。本種魚不易於與其它魚種雜交,故在野外可發現純種魚。廣泛分布於各地低海拔之河川、池沼及溝渠等水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ilapia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20-02-03
其他來源內容
對環境的適應性很強,能耐汙染、低溶氧及混濁水;繁殖能力強,生長快速,對疾病的抵抗性高,故廣為被引進繁殖。性兇猛,領域性強,對本土原生魚種造成傷害。雜食性,以浮游生物、藻類、水生植物碎屑、腐植質及小型動物等為食。不口孵,而是挖掘巢穴產卵,由親魚守衛保護,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ilapia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13-11-0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宗教放生,養殖場脫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20-02-03

管理

化學防治:在1975年Florida Freshwater and Game Commission曾使用魚藤酮來移除0.2公頃水坑中的吉利慈鯛。

生物防治:以下物種為已知吉利慈鯛的天敵:肯亞的Micropterus salmoides(大口黑鱸)、以色列的Barbus canis、Gymnarchus niloticus(尼羅河魔鬼)、尼加拉瓜的Lates niloticus(尼羅河尖吻鱸)與Mormyrops anguilloides(鰻形擬長頜魚) 。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20-02-03

效益(利用)

本種魚不易與它種魚雜,經濟效益較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Tilapia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13-11-09

風險

在其原生地熱帶區域,吉利慈鯛是重要的水產養殖食用魚類,吉利慈鯛提供了埃及人百分之七十的魚產量,然而在其原生地外吉利慈鯛具有甚至在高鹽水體下依然可以建立族群的能力。只有在寒冷的水域有較低的耐受度。吉利慈鯛也常常被引進作為控制水草之用。本種可透過掠食水生植物與對其他魚類表現攻擊行為來改變原生底棲自然群集。

入侵後果:環境,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改變底棲自然群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20-02-03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963年自非洲引進。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賴弘智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optodon zillii (Gervais, 1848) 上次更新:2020-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