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o lopezi Herre, 1927

綜合描述

體呈長橢圓形而側扁;尾柄部有二個盾狀骨板,各有一個龍骨突。頭小,頭背平斜,隨著成長,成魚在前頭部無角狀突起,亦無瘤狀突起。口小,端位,上下頜各具一列齒,齒稍側扁且尖銳,兩側或有鋸狀齒。背鰭及臀鰭硬棘尖銳,分別具V棘及II棘,各鰭條皆不延長,分別為28-31及27-29;尾鰭截形或微內凹,成魚之上下鰭條不延長為絲狀。體側上半部一致為藍灰色且有許多暗色小點,下半部淡色。頭部及尾鰭亦有許多暗色小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aso lopezi Herre, 1927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安達曼海、印尼西部、菲律賓、台灣、琉球及帛琉等。台灣分布於南部及小琉球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aso lopezi Herre, 1927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外礁斜坡海域,棲息深度在6公尺以上,大部分被發現在30公尺以上,較少見到。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aso lopezi Herre, 1927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罕見之種,一般以流刺網或潛水鏢魚法等捕獲。可食用或成觀賞用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aso lopezi Herre, 1927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