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圓而延長,尾部則是側扁。在鰓蓋骨的後面有一尖銳的硬棘,其前鰓蓋骨的下方則有2根小棘。背鰭和臀鰭非常的長,一直延伸至尾鰭部位,相癒合在一起,背鰭鰭條數92-96,臀鰭鰭條數73-78;腹鰭位於喉部,已經退化成2條延長絲狀;尾鰭鰭條數8。體背側、背鰭、尾鰭和臀鰭的顏色為淡褐色,上面則有許多不同大小的白色斑點分布其上,腹部呈灰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sivicola (Jordan & Snyder, 1901)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臺灣海域。臺灣東北部和西南部海域均可看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sivicola (Jordan & Snyder, 1901)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砂泥底質水域,由75公尺到200公尺深的水層中,都有分布,以小型魚類及甲殼類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sivicola (Jordan & Snyder, 1901)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漁期全年皆有,可利用底拖網、延繩釣或深海手釣等漁法捕獲,肉質有腥味,通常小魚就當下雜魚處理,大魚則炒辣椒、薑、蒜、九層塔等去腥味,或燉煮枸杞等食用之。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Neobythites sivicola (Jordan & Snyder, 1901)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