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型延長,側扁。頭部中大型。口大,下位,頦部有一長鬚;上、下頜齒為錐狀,多列排成寬齒帶,內側齒不特別大於外側齒。鰓被架 7;鰓耙數0+9-13。體被小型櫛鱗,鱗片上佈滿向後突起之三角形弱棘;第一背鰭基底後方具無棘鱗區;第一背鰭中部至側線之鱗列數9-10。肛門離臀鰭稍遠,發光器短小,位於兩腹鰭基底之間,約略分為兩部份,前端為黑色小圓斑,後端為黑色裸露之無發光區域,其上有肛門及尿殖孔。第一背鰭具硬棘II,第II硬棘前緣呈鋸齒狀,軟條10;腹鰭軟條8。體色為銀灰色,胸鰭及腹鰭黑色,第一背鰭上有一不明顯之黑色斑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Ventrifossa longibarbata Okamura, 1982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方至臺灣東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Ventrifossa longibarbata Okamura, 1982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水深350-700公尺砂泥底水域。屬深海底棲性魚。肉食性魚類,以小型蝦、蟹為主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Ventrifossa longibarbata Okamura, 1982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通常以底拖網捕獲,數量多,為常見的種類,無經濟價值,多作為下雜魚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Ventrifossa longibarbata Okamura, 1982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