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尾長如帶,愈往後愈尖細。頭部腹面光滑無鱗。吻部較鈍短,吻端有一小型的三角狀棘突。眼窩極大。口小;齒為錐狀,六列排成寬齒帶;體被櫛鱗,鱗片上之小棘平行排列,大小約略一致。發光器中長,由肛門起向前延伸止於兩腹鰭基底之間。體色為淺棕色,腹部白色;胸鰭基底之上後方有一大而明顯的圓型黑斑,小型個體會於死亡後消褪。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oelorinchus kishinouyei Jordan & Snyder, 1900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至台灣東北部及南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oelorinchus kishinouyei Jordan & Snyder, 1900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水深250-450公尺的水域,生活在混濁的泥沙底質上,幾乎是以多毛類為食,偶而在胃中發現甲殼類。生殖季在二月到四月。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oelorinchus kishinouyei Jordan & Snyder, 1900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個體較大型,軀幹部份可食,有時可見於魚市場。小型個體則作為下雜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oelorinchus kishinouyei Jordan & Snyder, 1900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