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背鰭3, 7;臀鰭3, 12-13;胸鰭1, 17;腹鰭1, 8;側線鱗108-120;鰓耙15-19;背鰭前鱗16-20。體延長而側扁,自胸鰭基部至肛門具一肉稜。頭大,吻部寬且短。眼較小,下側位。口端位,寬大而斜裂;上頜短於下頜;鰓耙特化成彼此相連而為一海綿狀過濾網,以濾取細微的浮游植物為食。體被小型圓鱗;側線完全,前端向下彎曲,後端延伸至尾柄中央。體背為淡灰色,體側顏色較為白晰而無雜斑,腹側銀白色,尾鰭的邊緣為黑色。大型淡水魚,體長最大可至100cm以上。

白鰱為原產於亞洲的鯉科魚類,世界各地引進作為水產養殖或控制自然水域中過度生長的浮游植物用。白鰱具有透過競爭或捕食浮游生物族群,改變食物鏈來降低生物多樣性的潛力。白鰱也被發現可以攜帶病傳播沙門氏菌。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延長而側扁,自胸鰭基部至肛門具一肉稜。頭大,吻寬短。眼小,下側位。口端位,寬大而斜裂;上頜短於下頜;鰓耙特化成彼此相連而為一海綿狀過濾網,以進行濾食。咽頭齒1列,寬而平,草履狀,齒式4-4。體被小型圓鱗;側線完全,前端向下彎曲,後端延伸至尾柄中央,側線鱗109-112。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12-13(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8-9(分枝軟條)。體背側灰白色,腹側銀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原分布於中國大陸與海南島的大型江河或湖泊。世界各地均已有引進;臺灣引進後,已為普遍之養殖魚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台灣目前可於西部地區各水庫及湖泊或埤塘之中可發現有放流的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初級淡水魚。性喜棲息於大型河流或湖泊的上層水域,性情活潑,善跳躍。對環境適應力強,成長速度快。主要以以浮游植物為食,亦會有機碎屑。可用於降低湖泊水庫優養化的情況。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3-11-0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人為放流,宗教放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經濟價值高之魚種,臺灣西部與南部水庫皆有養殖,通常供作清蒸、紅燒、砂鍋魚頭與味噌湯用。魚膽有毒,不可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3-11-09

風險

入侵後果:環境, 人類健康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疾病傳染, 改變底棲自然群集, 捕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不詳,<1900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 (Valenciennes, 1844)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