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大頭鰱,黑鰱,花鰱,胖頭鰱
入侵種 |
數據缺乏(DD)
 iNaturalist

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肉稜起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前。頭大而圓畔。吻寬鈍。眼位於頭側中軸之下方。口端位,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稍突出。鰓耙狹長而細密,但不相連,400枚以上。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完全,側線鱗98-10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7(分枝軟條);臀鰭3(不分枝軟條)+ 12-13(分枝軟條),腹鰭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咽頭齒僅一列,齒式4-4,平扁,齒面寬大而有細粒狀突起。體背側灰黑而稍具金黃光澤,腹側銀白色;體側具許多不規則的黑色小點。各鰭呈灰白色,上有許多黑色微細小點[2]。 背鰭3, 12-13;臀鰭3, 5;胸鰭1, 15-16;腹鰭1, 8;側線鱗37-40;鰓耙76-82;背鰭前鱗13。體延長而側扁,背部呈淺弧形,腹部圓,體高隨著增長有增大的趨勢。頭短小而尖。吻短而圓鈍。有鬚2對。口小,下位,橫裂而下彎成淺弧形,上下邊緣都具角質緣。體被中型圓鱗;側線完全,微向下彎,後部延伸達尾部中央。體背側為青灰色,腹部銀白而略帶淡黃色。自胸鰭上方側線附近有十幾個鱗片基部有藍黑色斑點聚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近似菱形的斑塊。幼魚在尾柄基部具有一個黑斑。中大型淡水魚,體長最大可至60cm以上。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延長而側扁,腹部肉稜起自腹鰭基部至肛門前。頭大而圓畔。吻寬鈍。眼位於頭側中軸之下方。口端位,口裂向上傾斜,下頜稍突出。鰓耙狹長而細密,但不相連,400枚以上。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完全,側線鱗98-107。各鰭均無硬棘,背鰭軟條 3(不分枝軟條)+ 7(分枝軟條);臀鰭 3(不分枝軟條)+ 12-13(分枝軟條),腹鰭 1(不分枝軟條)+ 8(分枝軟條)。咽頭齒僅一列,齒式4-4,平扁,齒面寬大而有細粒狀突起。體背側灰黑而稍具金黃光澤,腹側銀白色;體側具許多不規則的黑色小點。各鰭呈灰白色,上有許多黑色微細小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原產於中國大陸之中、大型河流與湖泊。目前世界各地皆已有引進淡水養殖,但已對部分國家造成生態問題。臺灣地區多養殖於西部水庫與南部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台灣目前可於西部地區與宜蘭各水庫及湖泊或埤塘之中發現有放流的族群。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9-12-05
其他來源內容
初級淡水魚。棲息於大型江河與湖泊的中、上層水域,行動遲緩,主要攝食輪蟲、橈腳類及枝角類等浮游性動物。成長的速度快,有紀錄的最大體長可達146公分,一般在60公分左右;最大體重可達60公斤;最長年齡達20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11-0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在一些大湖區域已經觀察到增加的族群個體,與宗教儀式的放養、放生有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9-12-05

效益(利用)

本種為淡水養殖魚種,是四大家魚之一。清蒸、紅燒、砂鍋魚頭或煮味噌皆適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ist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3-11-09

風險

黑鰱俗稱大頭鰱,原生於亞洲。已藉由水產養殖為目的人為引進至世界各地,牠們也被用來控制自然水域中生長過剩的浮游生物。本種可透過競爭或捕食浮游生物改變食物鏈而減少原生物種多樣性。黑鰱也被發現可傳播多種疾病。

入侵後果:環境,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人為引進

引進時間:<1900

引進方式:有意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 (Richardson, 1845)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