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高身鯽
高身鯽
鯽仔,日本鯽,屈氏鯽
入侵種 |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瀕危(EN)瀕危(EN)
 iNaturalist

概述

高身鯽原產於日本,為日本特有魚種。為一種初級淡水魚。屬於一種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以植物、藻類、腐植質、甲殼類以及水生昆蟲為食。過去引入臺灣作為水產養殖魚類。在臺灣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河川中下游、湖泊、池塘或水庫。包括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宜蘭及花蓮等多個縣市皆有採獲紀錄,但整體而言,族群數量並不普遍。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黃世彬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20-11-15

綜合描述

背鰭鰭條數VI+15-18;臀鰭鰭條數III+4-5;胸鰭鰭條數1+8;腹鰭鰭條數1+8;側線鱗鱗列數29-33。頭部大而呈三角形,吻短,眼中大,眼間距寬。口呈弧形,斜向下方,唇較厚。體高而側扁,背部輪廓明顯隆起,腹部圓,尾柄寬且短,吻無鬚。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前部微向下彎,後部直走延伸達尾部中央。頭部無鱗。背鰭基部較長;背鰭第IV根與臀鰭第III根硬棘後緣有鋸齒。背鰭基部長,背鰭基部起點位於腹鰭基部上方,胸鰭末端到達腹鰭的前緣,胸鰭和腹鰭位於身體的下緣,尾鰭分叉(邵,2020)。標準體長最大可達35公分(Froese et al., 202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黃世彬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一般約為10-30cm,最大體長可到50cm,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明顯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略短。吻圓鈍而無鬚。口呈弧形,斜向下方,唇較厚。咽頭齒1列,齒式4-4。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120。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前部微向下彎,後部直走延伸達尾部中央,側線鱗數29-33。背鰭基部較長,鰭條IV+15-18;臀鰭鰭條III+4-5;背鰭第IV根與臀鰭第III根硬棘後緣有鋸齒。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

本種為日本琵琶湖的特有種,並被作為食用魚而引進附近鄰國。形態上與鯽魚相似,且常與鯽魚生活在相似棲地。因其相似性較少引起生態學家與大眾的注意。因此日本鯽是否會與鯽魚雜交或改變其生態上的角色值得進一步調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9-12-05
體高而側扁,前半部弧形,背部輪廓明顯隆起,尾柄寬;腹部圓形,無肉稜。頭略短。吻圓鈍而無鬚。口呈弧形,斜向下方,唇較厚。咽頭齒1列,齒式4-4。鰓耙細長,呈針狀,排列緊密,鰓耙數100-120。體被中大型圓鱗;側線完全,前部微向下彎,後部直走延伸達尾部中央,側線鱗數29-33。背鰭基部較長,鰭條IV+15-18;臀鰭鰭條III+4-5;背鰭第IV根與臀鰭第III根硬棘後緣有鋸齒。體背銀灰色而略帶黃色光澤,腹部銀白而略帶黃色。各鰭灰白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原產於日本,為日本特有魚種(邵,2020)。 台灣分佈:於新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臺中、臺南、高雄、屏東、宜蘭及花蓮等縣市有採獲紀錄,但整體而言,族群數量並不普遍(陳等人,20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黃世彬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目前於台灣普遍分布在西部河川中下游與水庫、湖泊中,且已能在台灣野外自然繁衍。目前於臺北、基隆、桃園、新竹、苗栗、台中、台南、高雄、屏東、宜蘭及花蓮縣等地有採獲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9-12-05
原產於日本淡水域,引進台灣後,目前普遍分布在中、北部河川中下游與水庫、湖泊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3-11-09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鯽(Carassius auratus)。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黃世彬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20-11-15

棲地

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河川中下游、湖泊、池塘或水庫(Froese et al., 202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黃世彬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初級淡水魚。主要棲息於水流較緩或水草雜生的河川中下游、野塘或是水庫等最多。本種魚適應力強,野外生長快速,已能在台灣野外自然繁衍。為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則以植物碎片、藻類、腐殖質或底棲甲殼類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3-11-09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人為不當放流,宗教放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9-12-05

取食策略

雜食性魚類,幼魚以浮游動物為主食,成魚食性廣泛,以植物、藻類、腐植質、甲殼類以及水生昆蟲為食(邵,202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黃世彬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20-11-15

效益(利用)

為一種水產養殖魚類(邵,202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黃世彬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大眾化之食用魚,煎、烤、炸、紅燒及糖醋皆宜。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3-11-09

風險

高身鯽已被確認為黃吸蟲的中間宿主。

入侵後果:環境, 人類健康, 其它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疾病傳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9-12-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不詳

引進時間:不詳,約於1980年

引進方式:不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Carassius cuvieri Temminck & Schlegel, 1846 上次更新:2019-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