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稍高而側扁,呈長橢圓形,標準體長為體高之2.5-2.9倍。頭大,側扁,具黏液腔,外被以薄膜。吻鈍短。後鼻孔卵形。眼頗大;淚骨具指向後方之短棘。口大而斜裂,上頜骨後端不及眼後緣,下頜稍突出;上下頜、鋤骨及腭骨均具絨毛狀齒。體被櫛鱗;側線鱗數60-69。背鰭單一,無缺刻,具硬棘IV,軟條12-13(通常為13);臀鰭起始於背鰭基底後部,具硬棘IV,軟條27-32;尾鰭深叉,上下葉緣尖形。體一致呈橘紅色至紅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eryx mollis Abe, 1959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西印度洋、日本及臺灣等海域。臺灣分布於北部及東沙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eryx mollis Abe, 1959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大陸棚徒坡區上緣至少100-500公尺深水域的底層魚類,生態尚不太清楚。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eryx mollis Abe, 1959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罕見之魚種,可利用底拖網捕獲,可食用,唯產量少且魚體中小型,一般皆以下雜魚處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Beryx mollis Abe, 1959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