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細長,呈圓筒狀。眼大。吻尖;口小,上頜稍長於下頜;兩頜無齒,但舌齒強。第一鰓弓上鰓耙短,僅6-10。體被圓鱗,側線非常的明顯而發達。背鰭位於身體中央而略為前面的部位,後方靠尾柄處有一脂鰭;臀鰭在體的很後面,與脂鰭相對;胸鰭則在背鰭的正下方;叉型尾。體外表呈淡褐色,腹部為銀白色,體背約有十個左右的暗斑分布,兩側各有一條銀白色的縱帶。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gentina kagoshimae Jordan & Snyder, 1902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西北太平洋區,由日本南部一直到臺灣均有產。臺灣東部、東北部及南部有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gentina kagoshimae Jordan & Snyder, 1902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在100公尺至數百公尺深的底層性魚類,屬於中、深層的海水魚,喜歡生活於砂泥底層的環境。以海洋中小型浮游生物為主要食物。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gentina kagoshimae Jordan & Snyder, 1902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本種魚為產量較少,並主要之經濟性魚種,偶為底拖網所獲,肉質味道尚佳,有點似日本鯷,可用油炸或煮湯食用。在日本地區則經常以碳烤或曬乾鹽漬的方式食用。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rgentina kagoshimae Jordan & Snyder, 1902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