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體延長而呈圓柱狀,尾部側扁。脊椎骨數135。頭部淡褐色或棕褐色(生活時是黃色);體呈紅褐色至黃褐色,體側於幼魚時散在由多角形斑點所組成的網狀斑紋,隨著成長,斑點擴散而成不規則狀斑點;幼魚時背、臀鰭鮮黃色,隨著成長,僅留下黃色緣;嘴角邊另具一條深色斜帶;鰓孔黑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thorax formosus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中西太平洋海域。臺灣發現於東部海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thorax formosus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主要棲息於淺海珊瑚、岩礁的洞穴及隙縫中。以魚類為主食,偶食甲殼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thorax formosus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一般可利用延繩釣、手釣等漁法捕獲。可食用或飼養玩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Gymnothorax formosus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