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ynchobatus australiae Whitley, 1939

南方龍紋鱝
海洋生物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極危(CR)極危(CR)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
 iNaturalistWoRMS

綜合描述

體型呈三角形,長度大於寬度,口裂中央彎曲,齒大,平滑呈菱形,噴水孔位於眼之近後方,尾部與軀幹部不易區分,外形介於鮫類與鱝類之間,第一背鰭起點與腹鰭起點同,尾鰭後緣凹入,分為上下兩葉,沿中央脊柱之瘤狀突起分布較短而不達尾端,體呈灰危,具白點於背部、腹側淡灰。台灣紀錄與吉打龍紋鱝有異,可能是他種之誤鑑。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ynchobatus djiddensi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紅海、非洲東岸、印度、馬來半島、東印度群島、菲律賓、臺灣、日本、臺灣各沿海均產。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ynchobatus djiddensi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近沿海底棲性魚種,從浪拂區到30公尺,活動力不強,以沙泥底之蟹、龍蝦、貝、魚類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ynchobatus djiddensi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本種為良好的食用魚,肉經燻製後味佳,各鰭可製魚翅,無明顯漁期,主要漁法為底拖網,偶而可為定置網捕獲,產量並不太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Rhynchobatus djiddensis (Forsskål, 1775)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