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onace glauca (Linnaeus, 1758)

鋸峰齒鯊
大青鯊,水沙,大翅沙,鋸峰齒鮫,爛沙
海洋生物
近危(NT)
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紅皮書受脅評估指標 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CITES附錄二:族群數量稀少須有效管制
Species 種

綜合描述

體呈紡錘型,軀幹頗修長。頭窄而縱扁。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長而呈拋物線狀。眼大,圓形,眼眶後緣不具缺刻,瞬膜發達。前鼻瓣短而呈寬三角形;無口鼻溝或觸鬚。唇溝短,通常僅侷限於口角部位。口裂寬大,深弧形,口閉時下頜齒不明顯露出;上頜齒寬扁三角形,外緣凹入,邊緣具明顯鋸齒,齒尖稍外斜,無小齒尖;下頜齒較窄長而直立,邊緣具鋸齒。噴水孔缺如。背鰭2個,背鰭間無隆脊,第一背鰭中大,起點遠在胸鰭基底之後,後緣凹入,上角鈍尖,下角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與臀鰭起點相對,後緣入凹,後角尖突;胸鰭狹長,後緣凹入,外角尖突,內角圓突,鰭端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部;尾鰭窄長,尾椎軸上揚,下葉前部顯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延長,與後部間有一深缺刻,後部小三角形突出,尾端尖突。體背側深藍色;腹側白色;體無任何色斑。胸及臀鰭之鰭尖暗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rionace glau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分布於全球各溫、熱帶水域。臺灣東北部及東部海域有分布。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rionace glau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棲息於大洋上層大型鯊魚,偶可見於沿海水域,曾有報導出現於河口區。一般皆在水表面活動,胸鰭開展,背鰭及尾鰭上葉會露出水面,緩慢游動。性兇猛,活動力強,對人們具有主動攻擊的危險性。主要以硬骨魚類、甲殼類、頭足類、海洋哺乳類、海龜、海鳥、大洋性蟹類等為食,甚至垃圾等。胎生,一胎可產下4-135尾幼鯊,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35-44公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rionace glau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主要以底拖網、圍網、誘籠、流刺網及延繩釣捕獲,具經濟價值。肉質尚可,可加工成各種肉製品;鰭可做上品魚翅;皮厚可加工成皮革;肝可加工製成維他命及油;剩餘物製成魚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Prionace glauca (Linnaeus, 1758)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