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中華絨螯蟹原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與華北區域,具經濟實用價值,俗稱大閘蟹。會捕食原生物種或是競爭棲地,挖掘洞穴的行為會破壞堤岸和排水系統阻塞,為世界百大入侵水域無脊椎動物之一,在北歐、伊朗、伊拉克一帶有入侵情形,美國與加拿大亦有紀錄,台灣則約在2010 年左右引進此物種養殖食用。最大的特徵為內外側面皆具濃密絨毛的大螯,與其他廣義毛蟹物種形態相似,但背甲前側緣與額區的齒較為尖銳。
背甲近方形,甲寬略大於甲長;表面略微隆起,光滑、無毛,分區略明顯,胃區與心區間有一明顯橫溝相隔。額寬,邊緣具細顆粒,額緣略呈明顯銳利波浪狀,分為明顯四葉,內側兩葉較寬,外側兩葉較窄且較銳利。後額區中央具一淺縱溝,分為明顯兩葉。前側緣包含眼窩外齒在內共具 4 齒,最末齒較明顯。螯足膨大,通常左右等大,雌雄掌節內外側面皆具濃密絨毛;腕節邊緣具細顆粒,內末角具明顯棘刺;長節邊緣具細顆粒與絨毛,內側面具一列剛毛。步足細長,長節遠端前緣具一鈍刺,腕節與前節前緣與後緣密具短剛毛。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20-12-17

分布

原分布於中國長江流域、華北。後入侵日本東京灣、歐洲 (西歐、北歐一帶) 與伊朗、伊拉克,新加坡、美國與加拿大亦有紀錄。 台灣分佈:養殖戶集中於苗栗縣,其餘零星分布於新竹、新北、台中、花東地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20-12-17

外觀相似性

相似種:Eriocheir japonica 日本絨螯蟹、Eriocheir hepuensis 合浦絨螯蟹、Platyeriocheir formosa 台灣扁絨螯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20-12-17

棲地

河川中下游、河口、水道。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20-12-17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人為引進、養殖逃逸。引進時間:約為 2010 年左右,引進養殖。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20-12-17

取食策略

食物營養:雜食,藻類、水生植物、水中無脊椎動物、小型脊椎動物 (魚、蛙等)。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20-12-17

效益(利用)

用途:食用(俗稱的大閘蟹)。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20-12-17

風險

入侵後果:與原生動物競爭,甚至捕食小型原生動物 (無脊椎動物如蟹類、螺貝類;脊椎動物如小型魚類、蛙類),以及挖掘洞穴的行為會破壞堤岸和排水系統阻塞。為世界百大入侵水域無脊椎動物之一。 入侵性: 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競爭。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SA 4.0 TW) 作者:施習德、許智惟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Eriocheir sinensis H. Milne Edwards, 1853 上次更新:2020-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