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子實體扁平形,貼生,膜質,50-150微米厚。子實層表面土黃色或淺黃色,平滑,偶有裂痕;邊緣漸薄,較淡,絲狀。菌絲單系;菌絲有扣子體。菌絲層由薄底層和䯝層組成,結構相當鬆散;菌絲無色,2.5-4.5微米寬,通常薄壁,底層菌絲偶爾稍微厚壁。子實層結構緻密;菌絲無色,主要垂直,薄壁。黏質囊狀體數多,無色或稍微黃色,圓柱形或棒狀,基部柄狀,40-60 × 8-20微米,稍微厚壁,SA+。燈籠囊狀體數量不多,頂端披被結晶,無色,35-55 × 6-9微米(包含結晶部份),壁厚0.7-1.5微米。擔子近棒狀,28-38 × 5.5-6.5微米,四孢型。擔孢子窄橢圓形,腹面稍微彎曲,平滑,薄壁,(7.5-) 8-9 (-9.2) × 3-3.7微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聲華、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Peniophora formosana Sheng H. Wu, Bot. Stu. 48: 327. 2007. 上次更新:2016-12-12

分布

台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聲華、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Peniophora formosana Sheng H. Wu, Bot. Stu. 48: 327. 2007. 上次更新:2016-12-12

鑑別型特徵敘述

由於具有許多黏質囊狀體,且子實體缺乏褐色菌絲,所以此種屬於Gloeopeniophora (Hohn. & Litsch.) Boidin & Lanq.亞屬。由於分類特徵相似,Peniophora subsalmonea Boidin, Lanq. & Gilles似乎是最接近的近緣種(Boidin et al. 1991),然而幾種特徵可以與之區分。首先P. subsalmonea 是熱帶種,印度洋上的留尼汪島曾有報導,然而福爾摩沙筍殼菌的標本是於高海拔溫帶2000公尺上採集而來。第二,相較福爾摩沙筍殼菌的燈籠囊狀體(35-55 × 6-9微米),P. subsalmonea 的燈籠囊狀體較短且較寬(25-38 × 10-16 (-20)微米)。第三,P. subsalmonea 的黏質囊狀體除了先端薄壁,其餘明顯厚壁,且有時先端尖銳。福爾摩沙筍殼菌的黏質囊狀體是稍微厚壁且先端鈍。再者,P. subsalmonea 的擔孢子較小((6.5-) 7-8.2 × 2.5-3.2微米,根據Boidin et al. 1991),福爾摩沙筍殼菌則為((7.5-) 8-9 (-9.2) × 3-3.7微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吳聲華、魏佳玲 資料提供:國立中興大學植病系真菌研究室 來源學名:Peniophora formosana Sheng H. Wu, Bot. Stu. 48: 327. 2007. 上次更新:2016-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