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綜合描述

卵呈橢圓形,長約0.2mm,黃綠色,孵化前顏色變淡黃白色。雌成蟲體呈黃色,體長約2.2mm,觸角為8節,體表包覆白色臘粉,刺孔群16-17對,腹部末端數節的多眼孔僅分佈於體節之中央區,後足脛節具透明孔,蕈狀腺僅分佈於體側邊緣是本種鑑定之重要依據;雄成蟲體呈粉紅色,體長約1 mm,寬為0.3mm,觸角10節,具翅但飛行能力弱。

木瓜秀粉介殼蟲可為害超過25個屬、55種以上的植物,包括重要的經濟作物如木瓜、朱槿、酪梨、柑橘、番茄、茄子、辣椒、甘藷、芒果等。目前在臺灣的木瓜上已造成相當嚴重的疫情。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20-03-05
其他來源內容

體卵圓形至寬卵圓形,約1.9-2.6 (2.3) mm 長,1.2-1.8 (1.4)mm寬。觸角8節,約344-433 (398) μm長。唇基上唇鞘,約128-156 (142) μm長。下唇約128-150 (136) µm,略短於唇基上唇鞘或等長。足短,發達。前足:基節約83-100 (94) µm長;轉節+腿節約206-250 (233)µm長;脛節+跗節約206-244 (230)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95-1.02 (0.99);脛節/跗節約是1.85-2.33 (2.09))。中足: 基節約83-111 (103) µm長;轉節+腿節約228-272 (254) µm長;脛節+跗節約228-272 (257)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0.98-1.05 (1.01);脛節/跗節約是2.13-2.50 (2.28)。後足: 基節約106-133 (118) µm長;轉節+腿節約233-294 (273) µm長;脛節+跗節約261-311 (294) µm長;轉節+腿節長/脛節+跗節長約為1.04-1.12 (1.08);脛節/跗節約是2.18-2.60 (2.39)。爪粗短,無爪突,約22-28 (26) µm長。透明孔數量豐,分布在後足腿節,後足脛節無透明孔,偶1或2個分布於端部。腹裂卵圓形,約22-44 (33) μm長,50-83 (67) μm寬,少數標本闕如。具中等發達背裂,每瓣上有5-9個三孔腺及0-2根刺毛。刺孔群16或17對,眼前刺孔群闕如,腹部具8對刺孔群。臀瓣刺孔群(C18),位於小型略為骨化之區域,每個具2根錐狀刺毛,約5-22 (17) µm長,伴著1-3根附毛及11-16個三孔腺。倒數第2對刺孔群(C17),每個具2根錐狀刺毛,約11-15 (13) µm長,伴著8-13個三孔腺。其他刺孔群,每個包括2個錐狀刺毛,每根約11-15 (12) µm長,伴著4-8個三孔腺,偶在胸部有一對刺孔群或單根錐狀刺毛。眼後刺孔群,通常具3根錐狀刺毛。臀瓣中等發達,具一端刺毛,約161-189 (169) μm長並具一短臀瓣棒。肛環約72-100 (86) µm長,94-111 (100) µm寬,具6根肛刺毛,約100-167 (133) µm長。

體背方有許多纖細刺毛,約11-14 (13)µm長,伴隨著短刺毛,約5-8 (7) 長。無多孔腺。具三孔腺,直徑約3-4 (4)µm長,均勻分布於節內,節間闕如。具蕈狀腺,9-13 (11) μm約長,蕈狀部8-10 (9) μm寬,分布於體緣,大多在刺孔群旁會有一個,額刺孔群後方會有1個,偶在中胸中線具1個,但臀瓣無蕈狀腺。無管狀腺。

體腹方有許多纖細刺毛,約31-49 (40)μm長,伴隨著短刺毛,約15-26 (21)長。具一些長刺毛,約56-121 (83) μm長,分布於體中央區域。具多孔腺,直徑約7-8 (7) μm長,單列或雙列橫跨腹部第6節及其後各節後緣,但不到達體緣;偶有一些多孔腺分布於'胸部中央區域。三孔腺大小與背方者相當,散佈體表,均勻分布。具蕈狀腺,與背方者大小相當,單個分布於胸節邊緣及腹部第一節,偶會有一小群分布於腹部第1節。管狀腺約7µm長,2-3 (3)µm寬,成列橫跨腹部各節中央區域,成群聚集於體緣;同時在後胸中央及亞中央區,但通常於前足基節一側闕如,偶有單個管狀腺,抑或3或4個成群分布於前足基節一側。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14-12-24

分布

原生於墨西哥與中美洲其它國家。 台灣分佈:從2010年八月木瓜粉介殼蟲已在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與高雄市被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從2010年八月木瓜粉介殼蟲已在台中市、南投縣、彰化縣、雲林縣與高雄市被發現。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20-03-05

Paracoccus marginatus主要分布於新熱帶區。近期則於一些東方區國家發現。目前已有24國有其記錄。該種粉介殼蟲於2010年首次被發現。詳細分布國家如下。

非洲區(Afrotropical): 貝南、迦納、留尼旺、東加。

澳斯塔拉西亞區(Australasian):關島、美國(夏威夷)、帛琉。

新北區(Nearctic): 墨西哥、美國(佛羅里達州)。

新熱帶區(Neotropical): 安地卡及巴布達、貝里斯、英屬維京群島、哥斯大黎加、古巴、多明尼加、法屬圭亞那、瓜德羅普、瓜地馬拉、海地、馬丁尼克、墨西哥、波多黎各、聖克里斯多福與尼維斯、聖馬丁島、聖巴泰勒米島、美屬維京群島。

東方區(Oriental):孟加拉、印度、印尼、柬埔寨、菲律賓、斯里蘭卡、台灣、泰國。

在台灣則已於台北市(景美)、台中市(霧峰)及南投縣(草屯)等地已經有發現之記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14-12-24

棲地

Paracoccus marginatus目前已知之寄主為30科73種。主要以大戟科及豆科為寄主科別。在台灣已記錄之寄主如下。

夾竹桃科(Apocynaceae):雞蛋花(Plumeria rubra L.)

菊科(Asteraceae):咸豐草(Bidens pilosa L.)、大花咸豐草(B. pilosa (L.) DC. var. radiata (Sch. Bip.) R. E. Ballard ex Melchert)、銀膠菊(Parthenium hysterophorus L. )

番木瓜科(Caricaceae): 木瓜(Carica papayaL.)

大戟科(Euphorbiaceae):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L.)

豆科(Leguminosae): 南洋櫻(Gliricidia sepium (Jacq.) Steud.)

黃縟花科(Mallpighiaceae): 黃縟花(Malpighia glabra L.)

錦葵科(Malvaceae):朱槿(Hibiscus rosa-sinensis L.)、木槿(H. syriacus L.)

桑科(Moraceae):桑樹(Morus alba L.)

桃金孃科(Myrtaceae): 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

玄參科(Scrophulariaceae): 夏堇(Torenia fournieri Lind.)

茄科(Solanaceae):山菸草(Solanum erianthum D. Don )、茄子(S melongena L.)。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蔡明諭 資料提供:蔡明諭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14-12-24

擴散機制(人為影響)

隨寄主植物苗木移動而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隨寄主植物苗木移動而擴散。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20-03-05

取食策略

雜食性。以其刺吸式口器刺入植物的葉片、果實或枝幹吸食汁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管理

物理防治:剪除受害的植株,包括花蕾、葉片、基幹及側芽包裹在密封的塑膠袋,燒毀或確定清除以避免害蟲溢出。木瓜粉介殼蟲在危害的過程中會分泌蜜露往往吸引螞蟻與之共生。故防治木瓜粉介殼蟲時,必須同時防治螞蟻,以免螞蟻將害蟲移行至其他寄主植物繼續危害之風險。

生物防治:鱗翅目Spalgis epiusi 之幼蟲具有效捕食木瓜粉介殼蟲之卵、若蟲及成蟲,故目前國外認定此天敵為具潛力。具潛力的寄生蜂為膜翅目跳小蜂科之Acerophagus papayae (Noyes and Schauff),Anagyrus loecki (Noyes and Menezes)4,5,Anagyrus californicus Compere, and Pseudaphycus sp.6及Pseudleptomastix mexicana (Noyesand Schauff 2003) 。

化學防治:50%馬拉松乳劑(malathion)、75%陶斯松水溶性粒劑(chlorpyrifos)、20%達特南水溶性粒劑(dinotefuran)、100g/L賜派滅水懸劑(spirotetramat)、99%礦物油乳劑(petroleum oil)等藥劑於大量發生時為主要防治方法。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20-03-05

風險

入侵後果:農業、經濟;入侵性:具入侵性;入侵機制:寄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入侵後果:農業, 經濟

入侵性:具入侵性

入侵機制:寄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20-03-05

引進途徑

引進媒介:寄主植物;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陳淑佩 資料提供:ISSG全球入侵種及世界百大入侵種資料庫網站中文化計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上次更新:2020-11-15
其他來源內容

引進媒介:寄主植物

引進時間:不詳

引進方式:無心的引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行政院農委會林業試驗所、陳淑佩 資料提供:台灣外來入侵種資料庫 來源學名:Paracoccus marginatus Williams & Granara de Willink, 1992 上次更新:2020-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