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描述

第1背鰭:Ⅵ;第2背鰭:Ⅰ/ 9;胸鰭:18;腹鰭:Ⅰ/ 5。縱列鱗 29;橫列鱗 9;背鰭前鱗8。體延長,前部亞圓筒形,後部側扁;背緣與腹緣平直;尾柄長大於尾柄高。頭長為體長1/3。吻短圓鈍。眼上側位,眼前具斜紋,頰部具縱帶。口斜裂,上頜骨可達眼前緣下方。鰓蓋有一斜斑塊。腹鰭呈吸盤狀。體呈灰白色,體背具5個碎斑群結合之斑塊;體側中部有5個圓斑,並散布紅褐色斑點;腹部白色,具點狀細點紋細線及3-4個黑色的小圓斑。第一背鰭基部有紅赭色暗帶。第二背鰭下部有1~2條紅色橫帶;臀鰭基部有一紅色橫紋;胸鰭基部有2條黑色短紋。尾鰭基部有一半月形黑斑,鰭膜具數條垂直向的點狀紋。(林沛立編寫 2012/10)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audax Smith, 1959 上次更新:2013-11-09

分布

西印度洋方面,包括莫三比克的Ibo Island與南非的納塔爾。西北太平洋,包括日本。臺灣發現於東北部,為新紀錄種。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audax Smith, 1959 上次更新:2013-11-09

棲地

喜好棲息於河口半淡鹹水域、港灣、潟湖或沿岸的海域中,但不曾出現在純淡水域中。肉食性魚類,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audax Smith, 1959 上次更新:2013-11-09

效益(利用)

偶見魚種,不具漁業價值。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 4.0台灣(CC BY-NC 4.0 TW) 作者:臺灣魚類資料庫 資料提供:臺灣魚類資料庫 來源學名:Acentrogobius audax Smith, 1959 上次更新:2013-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