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黑臉鵐(華南亞種)
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黑臉鵐(華南亞種)
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黑臉鵐(華南亞種)
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黑臉鵐(華南亞種)

綜合描述

雌雄鳥體色不同。雄鳥頭、頸側、喉及胸部暗灰黑色,眼先黑色,背褐色,有黑色縱紋,翼及尾羽褐色,具有淡色羽緣,腰及尾上覆羽淡茶褐色。腹部以下淡黃色,兩脇沾褐色且具有縱紋。雌鳥全身大致為褐色,密布深色縱紋,有不明顯的淡色眉紋,頰紋皮黃色。在中國華南的亞種 E. s. sordida,雄鳥的頭胸部為橄欖綠色,腹部黃色較鮮明。而日本的亞種 E. s. personata,雄鳥眼後細眉紋以及頰紋黃色;喉、胸、腹部黃色,無灰黑色調。雌鳥眉紋以及頰紋黃白色,其餘與前述相同。喙暗褐色,下喙較淡。跗蹠及趾淡肉色。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分布

繁殖於西伯利亞、中國東北、朝鮮半島至日本以及中國西南部,於印度、尼泊爾、緬甸及華南、台灣、海南島及東南亞一帶度冬。台灣分布於全島平地至高海拔山區。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外觀相似性

本種分為3個亞種,其外形差異與分布條列如下:E. s. spodocephala 繁殖於西伯利亞中、東部向東至庫頁島、朝鮮半島、蒙古及中國東北;而至華東、華南及台灣度冬。本亞種雄鳥的喉、胸為綠灰色,繁殖於西部的族群體色較淡,腹部偏白,有時被分出為 oligoxantha 亞種;而繁殖於東部族群身體略小,體色較深,腹部為淡黃色,有時被分出為 extremiorientis 亞種。E. s. personata 繁殖於庫頁島南部、千島群島南部至日本中部;冬天至日本南部度冬。本亞種雄鳥的喉、胸為黃色而非灰綠色,有明顯的黃色顎線,且外側兩對尾羽的白斑狹小;其翼長亦比指名亞種 (E. s. spodocephala ) 為短,嘴峰也較短。E. s. sordida 繁殖於華中、華東,度冬區在印度東部、北部及東南亞的北部地區;本亞種與指名亞種的區別在雄鳥的喉、胸為橄欖綠色,腹面鮮黃。各亞種的雌鳥在野外鑑別比較困難。Dickinson (2003) 及 Clements (2007) 均僅提及 E. s. spodocephala 亞種在台灣度冬,而中國動物志稱 E. s. spodocephala 及 E. s. sordida兩亞種度冬區皆包含台灣。就野外的實際觀察經驗,下腹鮮黃的 E. s. sordida 亞種數量較少,亦有度冬族群;而日本亞種 E. s. personata亦為稀有的過境或冬候鳥,遷移期野柳、台南四草等地偶有紀錄,台北關渡於2000年12月及2001年3月皆有繫放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棲地

棲息於自海岸灌叢、防風林、稻田、平原草地、溪流、池塘邊灌叢至高山草原,為相當普遍的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遷徙

黑臉鵐在台灣為普遍的冬候鳥。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取食策略

以草本植物的種子為主,亦捕食昆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行為

遷徙期間於高海拔山區較容易發現。一般喜歡於灌叢區活動。單獨、成對或是成鬆散的小群活動。生性機警,稍受干擾即迅速飛進附近樹叢裡或沒入草叢中躲避。飛行時可見到外側白色尾羽,並會發出較急促的叫聲度冬期通常甚為安靜,僅發出單調小聲的「嘖、嘖、嘖」聲;而北返前接近繁殖期時,雄鳥會發出清細而婉囀的輕柔鳴唱,甚為悅耳。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繁衍

台灣沒有繁殖紀錄。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保育狀態

黑臉鵐在繁殖區及度冬區的族群數量均相當普遍。
保育等級上屬一般類。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

備註

其屬名 Emberiza 為由舊德國名稱 emmeritz及 embritz 轉變而來,是「鵐」的意思。種名 spodocephala 來自希臘文,spodo 是「灰色的」,kephalos 是「頭部」,指本種雄鳥有灰黑色的頭部;亞種名 sordida 來自拉丁文,是「髒污、不鮮明」的意思;另一亞種名 personata 亦來自拉丁文,是「面具、口罩」的意思。台灣的過境數量稀少,保育措施對整個族群的繁衍影響不大。
創用CC條款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創用CC 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 4.0台灣(CC BY-NC-SA 4.0 TW) 作者:蔡牧起 資料提供:臺灣鳥類誌 來源學名:Emberiza spodocephala sordida Blyth, 1844 上次更新:2013-05-16